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道成肉身

聖經:詩篇33:6~12; 約翰福音1:1~5
啟應:第54篇
聖詩:298、552、399


教會是甚麼?教會的使命又是甚麼?這是教會和基督徒必須清楚知道的道理。〈彼得前書〉2:9說:「不過,你們是被揀選的一族,是君尊的祭司,是神聖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使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這一節經文的前半段說明了教會的本質:教會係被上帝呼召、揀選之信徒的集合體,擁有祭司、上帝子民、和聖潔團體的貴重特質;後半段則指出它的使命是去「宣揚」上帝拯救世人的美德,但這「世人」首先指的就是信徒自己。

[閱讀全文]

使徒信經(5)—聖靈感孕,童女所生

聖經:以賽亞書7:13~14; 馬太福音1:22~25
啟應:第27篇
聖詩:44、150、390

世界各不同文化中,每一位被尊奉為神聖或偉大的人物背後都有一個類似神話的傳說。古希臘社會有些大力士或傑出的運動健將,多有一個流傳的神話來襯托他的偉,而現代社會也不乏利用神話語言來描繪某些領袖之「偉大」的實例。不過,多數受過科學教育的現代人常常將「神話」看作幻想所生的無稽之談,像似無中生有的「小說」,只供茶餘飯後閒聊、消磨時間之用,既不可信也無法促進思想和社會的進步。但文化人類學者主張「神話」不是無稽之談,而是古人突破文字限制的語言表達,神話有其特殊的社會脈絡、演繹邏輯和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及意義,並非無稽。觀諸現代的科幻電影或文學著作,神話語言仍然處處可見,可知這樣的語言仍舊有其重要的功能和價值。

[閱讀全文]

使徒信經(4)—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子

聖經:詩篇68:4~7; 馬太福音16:13~17
啟應:第59篇
聖詩:119、125、398

〈使徒信經〉第二條告白文說:「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基督信仰的終極對象是上帝,卻不稱為「上帝教」,而稱為「基督教」,最重要的理由是基督耶穌乃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上帝是靈,人眼無法看見,因此對祂及祂在世界的啟示充滿錯誤的想像,基督耶穌成就了祂最完全的啟示。藉著他的教導和他整個生命的見證,人可以更完全地認識上帝。或更進一步地說:看見他,就像親眼看見上帝一般,他就是上帝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所以,耶穌自然地成了信仰的核心。這一位耶穌,藉著他的言與行,帶領人認識、看見上帝,與上帝親近,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既然你們認識了我,也會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了。」(約14:6~7)

[閱讀全文]

使徒信經(3)—創造主

聖經:創世記1:1~5 (和合p.1, 現中p.2, 台漢p.1)
使徒行傳14:8~17 (和合p.184, 現中p.208, 台漢p.151)
啟應:第9篇
聖詩:18、484、391


〈使徒信經〉第一條告白文前半段指稱上帝是「全能的父」,闡明了上帝和我們的密切關係,以及祂不受任何限制的能力;後半段則說祂是「創造天、地的主」,闡明了天、地間的萬物、萬事都從祂而來,或祂所創造的。聖經多處指陳上帝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是一切事物的源頭,一切的「有」(beings,意指所有存在之事物) 包括生物、無生物都出於祂,由祂所造。

[閱讀全文]

使徒信經(2)—全能的父上帝

聖經:詩篇103:6~14; 馬太福音6:9~13
啟應:第30篇
聖詩:182、476、387

〈使徒信經〉開宗明義第一條告白文說:「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這一條條文說明了上帝是基督教信仰的首位,祂是信仰的終極對象,是一切事物包括生物、無生物的源頭和基礎。祂是源頭,宇宙萬物從祂而來,沒有祂,萬物就不存在;祂也是萬物、萬事的基礎,這意味著它也是宇宙萬物存在與運行的「道」和「律則」。星球運行有律則 (軌道),春、夏、秋、冬四季有律則,動物、植物的生活也有律則,人的社會、倫理關係也有律則,這律則統稱為「道」(logos)。有了適當的律則才可能產生和諧;若律則不再,則呈現為混亂 (chaos)。長期的混亂,將導致生命死滅。

[閱讀全文]

使徒信經(1)—我信

聖經:約伯記42:1~6; 羅馬書4:13~25
啟應:第8篇
聖詩:113、159、398

許多傳統教會在主日禮拜程序中都會排入一個以〈使徒信經〉為內容的「信仰告白」(confession)。有些新興的教會則基於不同的理解,或認為不重要,所以不在禮拜中安排這個程序。也有些人質疑基督教信仰有聖經就夠了,何以需要一個「信經」?他們因此漠視信仰告白的重要性。究竟〈使徒信經〉、「信經」、「信仰告白」是甚麼?它們有甚麼重要性?

[閱讀全文]

舊厝翻新

聖經:詩篇51:10~14; 以弗所書4:20~29
啟應:第22篇
聖詩:236、303、389

5、60年前台灣經濟困頓的時代,蓋新房子是一件大事,也較少見,只有富有的人才有能力砌造新房子。那時候,高樓大廈幾乎是看不道的,而「高樓大廈」這個名詞在人們心中的意義可能也不是今天的人所能體會的。一般人,遇到房子老舊的問題,多半只是採取修補或翻新舊厝的方式處理,很少像今天經濟發達時代的人所用的打掉重建這種方式處理。貧窮時代人們處理舊物的這種方式,一方面實踐了「物盡其用」的經濟原則,二方面則無意間也保存了不少值得留下來的「古事古物」甚至「古蹟」。

[閱讀全文]

正月初一日

聖經:創世記8:13~22; 哥林多後書5:17
啟應:第65篇
聖詩:2、552、386

今天是2017年正月初一,剛好是新的一年開始。在一年的首日,我們能夠一起聚集在上帝面前禮拜,這應該是特別且有福的。或許是因為每年都一樣地過,所以對許多人來說沒有甚麼特別之處。在台灣,大家熟悉的「過年」通常都依陰曆的習慣,較容易被接受。然而不論如何,「年」基本上是時間循環的計算單位,「一年」表示一個循環單位的結束,新年表示新的計算單位的開始。在這新、舊交接的時刻,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就是「結算」與「計畫」:年的結束之時,應該對過去的一年做結算與檢討,而面對剛剛接上的新一年,則應該以過去的經驗為本,留下好的、除去不好的,擬定新計畫,好使未來不必重蹈錯誤的覆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