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上帝活活的話語

談論聖經本質的時候,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聖經是上帝活活的話語。」這樣的主張說明了聖經雖然是古代信徒流傳下來的信仰文件,但作為上帝的「道」的見證集,聖經絕對不是古董,因為它是「活」的,現在仍然對我們說話。它的書寫雖然是不再通用的古典文字,但它的啟示或所傳遞的信息卻是「現代的」、「當下的」。

[閱讀全文]

成為上帝家裡的人

聖經:撒母耳記下7:1~14a; 以弗所書2:11~22
啟應:第 19 篇
聖詩:20、557、397

教會是一個家庭,雖然信徒各有不同的性別、年齡、家庭、教育、種族、社經背景,卻都在信仰上接受上帝是所有人在天上的共同父親,稱為「天父」,而彼此之間則為兄弟姊妹。雖然所有信徒不必然有血緣關係,但在靈裏則因「愛」的連繫反倒顯得更親密。所以,當信徒遇見一位素未謀面從外國來的同信者時,即使語言不通,膚色不同,生活飲食習慣不一樣,但提及相同信仰時便有一見如故之感。以上種種,讓我們深深體會同信上帝與耶穌基督的信徒之間,因為有著聖靈的連繫,都是上帝家裡的人。

[閱讀全文]

我為榮耀上主

聖經:撒母耳記下6:9~23 (和合p.386, 現中p.365, 台漢p.334)
以弗所書1:3~14 (和合p.269, 現中p.295, 台漢p.219)
啟應:第 3 篇
聖詩:2、228、399

〈撒母耳記下〉經文的紀事,係關於以色列特有的神聖宗教器物約櫃的遷移和運送之故事。約櫃是以色列宗教、文化,甚至對國族富有重要意義的象徵。根據〈希伯來書〉9:4的記載,約櫃裡面存放的是刻有十誡的兩塊石板,以及曠野漂遊時期上帝所賜的重要食物嗎哪一罐,還有亞倫手上開花的杖。(又參〈出埃及記〉16:32~34和25:21,內容物只有兩塊法板) 約櫃因其本身特殊的設計,和存藏的法版與置放地點而具有代表上帝同在之重要意義。

[閱讀全文]

人的軟弱,上帝的剛強

聖經:撒母耳記下5:6~10;哥林多後書12:2~10
啟應:第13篇
聖詩:11、589、363(聖餐)、387

兩週前在新北市八仙樂園粉塵爆炸意外事件中遭到傷害,卻幸運存活下來的許多年輕人,他們今後的生命可能因俊美的容貌或身軀改變,必須經歷種種不曾想過的痛苦。對於這些不幸的年輕人,我們應該繼續關心並為他們代禱,求上帝憐憫、幫助他們勇敢面對,繼續向前行。除此之外,或許我們也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心態,準備面對許多從前不曾面對過的人和情境。因為今後我們可能有更多機會遇到一位因遭遇災難事件,導致容貌或軀體變形扭曲而顯得難看的男女,他們原本是大家眼中的俊男美女,只是因為不幸事件而變成醜陋、難看。面對這些可能發生的情境,我們必須捨棄原先習慣上看人的刻板印象,學習接納那些「不好看」的人。

[閱讀全文]

富有的窮人

聖經:撒母耳記下1:17~27;哥林多後書8:7~15
啟應:第55篇
聖詩:245、602、392

富有的窮人是富人或窮人?貧窮的富人是窮人或富人?富人是誰?窮人又是什麼?在一個唯經濟主義,並以金錢至上之口號鼓勵人全力追求,且認為這是人生之最高目標和意義的社會中,面對這些有點像繞口令的問題,可能一時還真不知要如何回答!幾年前,王陽明牧師的著作《窮得只剩下錢》這個書名,曾經成為社會批判常被引用的流行語。書的內容和意義,在於闡釋及批判現代台灣社會以經濟、金錢掛帥、物質追求為核心的單面向文化風潮,及精神文明極度貧乏的社會問題,卻也有人大聲回應有錢才能叫人看得起,其他的都是虛幻、不實在。這些社會現象,在在叫人感到事態嚴重。

[閱讀全文]

聖經的解釋

聖經是基督徒信仰的根源、基礎,也是判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這樣說:「我們信,聖經是上帝所啟示的,記載祂的救贖,做為我們信仰與生活的準則。」基督徒相信聖經是上帝所啟示的生命的道(話語),因此,讀聖經就是讀上帝的話,目的是要明白上帝對我們說什麼。

[閱讀全文]

勇氣vs. 膽怯

聖經:撒母耳記上17:32~50; 馬可福音4:35~41
啟應:第 62 篇
聖詩:159、593、400

信仰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宇宙觀,倫理、道德的總和;信仰更是一個人生命及行事為人的基礎和指針。沒有人是真正沒有信仰的,即使這個人宣稱自己什麼也不信。他的「什麼也不信」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以自己為中心,其餘皆為服事自己的一種信仰。

[閱讀全文]

上帝揀選的奴僕

聖經:撒母耳記上15:34~16:13; 哥林多後書5:6~10, 14~17
啟應:第 48 篇
聖詩:22、505、402


基督教信仰常常和俗世的人生觀、價值觀唱反調,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不過,這件事倒過來講可能比較正確:俗世的人生觀、價值觀常常和上帝對人啟示,教導人持守、遵行的信仰或信念相反。這個悖反上帝的傾向或事實,在〈創世記〉的創造故事中早已呈現了:亞當、夏娃面對上帝吩咐他們不要採摘及食用分辨善惡樹上果子的問題上,選擇了不順服的悖逆行為,落入「罪」的陷阱而遭致未料到的後果。此後的人類,不斷重複和上帝唱反調的基調,可能反映的只是為了擺脫被上帝巨大身影籠罩,因而努力尋找「作自己」的一條心理之路而已。可是,從歷史來看,這條「人之道」實際上是一條坎坷、崎嶇,充滿陷阱、挫折與謬誤的路。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