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在驚惶中上帝與我們同在

這週,「週間查經班~以賽亞書」討論到一個議題「若是我們的生命無法逃避『驚惶』,那我們要『驚惶』什麼呢?」即使再怎麼堅強的人,在面對生命中各樣不同的困難、挑戰,可能是工作、事業遇到挫折,家庭、婚姻遇到了瓶頸,可能是在服事上遇到許多令人心灰意冷的事,無論是個人的挑戰、困難,也無論是團體性的挑戰、困難。特別是,當發現自己似乎無能為力去面對時,心中會有許多的驚惶、害怕。一旦陷入了「驚惶」的情緒中,卻發現自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抉擇,導致事情越弄越糟糕,甚至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閱讀全文]

紀錄片「Knife Skill」觀後感

「Knife Skill」(刀法)是一部2017年出品的美國紀錄片,它曾被提名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獎,受到極高的評價。這部紀錄片是紀錄在美國Cleveland,Ohio的一個叫做「Edwins」的法國餐廳學院開始創辦的過程。這間餐飲學校以及餐廳的創辦人Brandon Chrostowski,他是一位曾經被判刑的囚犯,就如他在開設學校、餐廳的時候,對著他的員工說過的話「我是那個從烹飪的術語來說,我是一個攪拌鍋子的人。最重要的是,在我生命中有一家餐廳救了我的命。正因為如此,今天,你們在這裡看見我所要做的事。」原來,這個創辦人曾經因著販毒而被判刑,出獄之後,在找工作四處碰壁之後,有一個餐廳聘請了他,讓他可以重新過生活。因此,他認為給予出獄的更生人有機會就業會降低囚犯的再犯率。所以,開始計劃籌設餐飲學校以及餐廳,好讓更生人能有一技之長,能夠有就業的機會,就不會重蹈覆轍,再次回到過去錯誤、犯罪的生活。

[閱讀全文]

從基甸的一生談自卑情節與真正的領袖

在士師記的記載中,士師基甸給人的印象就是從自卑的人受到呼召,後來成為當時以色列人的領袖之故事。(士師記6~8章)在故事中,基甸的自卑似乎來自於家庭或社會環境,可能也包括自己的個性使然。或許,從人的眼光,一個自卑的人很難成為領袖,不過,從上帝的眼光就不是如此認為。從「呼召」的意義上,無論是上帝呼召一個人成為基督徒,還是呼召人服事祂,都是「上帝找人」,不是「人找上帝」。就如同猶太神學家赫舍爾(A. J. Heschel)所提出的「我被呼召,故我存在」的觀點,意思是當一個人活在被上帝呼召的生命之中,便會找到生命的意義。

[閱讀全文]

一間女修道院差派修女出外傳福音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間由聰慧的女修道院院長所管理的古老修道院,那時,在這間修道院中有一百多位修女,每天一起禱告、工作、事奉上帝,過著簡樸平靜的生活。有一天,修道院想要派一個修女去傳福音,經過很慎重地討論以及個別詢問修女的意願,初步決定由一位名叫克拉拉的修女來執行這個任務。她是一位很優秀的年輕女性,她們指示她要好好研讀聖經、神學,她都很認真去完成。她在修道院分享神學、信仰,每一個人都很愛聽她所傳講的真理,因為很有深度、充滿智慧。

[閱讀全文]

男聲詩班十週年紀念

對於一個不太會唱歌的我,常常很羨慕會唱歌的人,當看到有一群男性組成詩班都好讓我羨慕。東門教會的男聲詩班就是其中之一,無論是隔週四在禮拜堂的練習,或者每逢當月遇到有第五主日的時候,在主日禮拜的獻詩,都是令人稱羨的。無論在台上或台下聆聽他們獻唱詩歌,常常會想像自己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員,能夠和他們一起獻詩,肯定是一個很美好的事情。

[閱讀全文]

門裡門外,戲裡戲外/莊茹清

住家附近的公園常有劇組來拍戲,工作人員、道具⋯龐大的陣仗,常引人側目圍觀;我們閒暇看的電影、戲劇等等文藝創作,不只需經費更是需要大批的人力才能製作完成。

[閱讀全文]

最小的,也是最大的;是配角也是主角/林孟鴻

耶穌閣給

不要小看自己年輕

今天是青少年團契會長、同工、輔導就任的日子,看到許多青少年以及輔導願意投入這項事工,心中非常雀躍,並向上帝獻上感恩。對於教會兄姊平均年齡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主日學、青少年事工特別重要,因為這些青少年未來很可能成為教會很重要的支柱。回想起,在我青少年時期,在母會參加少年團契聚會的經驗,讓我受益很多。當青少年時期,正在尋找自我認同以及建立同儕關係,團契生活提供了這樣的場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