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經文:馬可福音 14:1-11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面對希特勒以及納粹所發動的戰爭與大屠殺,認為他的呼召就是為了上帝的公義而發生,因此參與了反抗運動,最終被抓入監獄裡。正在受苦的他,也持續憂心納粹當時惡行不知何時才能結束,在邪惡力量橫行之下,人總是感到無助,在獄中寫下這首詩《所有美善力量》。詩中提到「所有美善力量都奇妙遮蓋,不論如何都期盼那安慰。在每天早上每個新的一天,上帝都與我們同在。」這首詩歌展現了潘霍華的信心,他相信上帝那美善的力量仍繼續遮蓋、安慰所有受苦的人,並與他們同在。

[閱讀全文]

經文:約翰福音2:14-22

許多人認為「和平使者」的特質應該溫馴、溫柔,才不會讓原本衝突的事情越來越複雜,甚至「公親變事主」,最後讓衝突變得更加複雜。事實真的是如此嗎?若是變成「柔弱」,甚至為了和平兩邊討好,更可能變成兩面不是人。當然,並不否定這樣的人無法成為和平使者,而是他的特質恐怕不是溫馴、溫柔。

[閱讀全文]

經文:約翰福音12:12-19

近年來,世界的局勢發生了不少的變化,讓人感受到極度的不平安。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川普關稅政策以及中國成為區域和平的不穩定因子,讓人擔心第三世界大戰似乎一觸即發。在受難週的第一天,也是棕樹節主日,耶穌前往耶路撒冷去,即使祂受到群眾的夾道歡迎,卻是走向受難的開始,如此,祂是走向和平之路,還是不安之道呢?

[閱讀全文]

生命On Line──追思鄭連德牧師

三年多前,當我來到東門教會牧會時,曾與吳牧師一同攜帶就任東門教會牧師的邀請卡,前往拜訪連德牧師。雖然因年事已高,加上疫情因素,他未能親臨現場,但在拜訪的過程中,他特地準備了一本《人生二十:台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贈予我們,讓我深刻感受到他對晚輩的關愛與提攜。這簡單的「人生二十」四字標題,對了解他生平的人來說,其中蘊含無數故事,見證了他被聖靈充滿的一生。

[閱讀全文]

舊約雖舊,永遠新鮮/楊台鴻

約瑟在創世記41章解夢說:埃及全境將有七個前所未有的豐年,接著有七個荒年。饑荒將毀壞埃及全境,使人忘記從前有過豐年。

[閱讀全文]

舊約聖經歷史是不斷失落與得著盼望的歷史,在其中,學習如何完全倚靠上帝而活。創世記一~十一章描述原本立足在土地的人,如何失去土地,走向被放逐在土地之外的生活。創世記十二~五十章所描述的是尚未擁有土地,卻滿懷盼望邁向上帝所應許的土地的道路上。不過,一路走來,並不是順遂,而是在失去土地與得著土地,在失落與盼望之中徘徊。這正如我們的人生,也是在這樣的徘徊中,用信心的盼望向前看。

[閱讀全文]

東門教會兒童主日學十年回顧與展望/林揚志

聖經馬太福音19章14節這樣記載:「可是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國的子民正是像他們這樣的人。』」在教會裡,兒童主日學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在不婚、不生、少子化的衝擊下,兒童主日學的小朋友人數越來越少,屈指一算,兒童主日學的學生人數與10年前相比,平均大約少了15人,不僅僅是台語堂家庭有此現象,原住民堂家庭也是類似景況。

[閱讀全文]

教會如何增長—從初代教會的團契生活談起

當我們談論「教會增長」時,往往會聯想到人數的增加,無論是主日禮拜的出席人數或團契聚會的規模。近年來,許多新興教會如台北靈糧堂、新生命小組、「The Hope」等迅速發展,讓不少人對傳統教會的人數停滯甚至流失感到憂心。然而,我們必須釐清:「教會增長」真的是教會應該追求的目標嗎?還是那只是上帝所賞賜的果子?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