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再思聖誕節/鄭燕嬪

聖誕節是基督教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期。傳統聖誕節的意義源於對耶穌基督誕生的紀念,這一個宗教上的慶典,象徵著愛與和平的降臨。然而,近年來,人們開始以不同的角度詮釋耶穌的誕生,特別是強調他是一位難民的形象。

[閱讀全文]

大家一起來上課吧!/廖素雲

是的,套句宜樺執事在11月12日週報文中的一句話:「來上課就對了!」

自從葉牧師在今年五、六月宣布將在教會開設查經班的時候,我是懷著一種等待而期盼的心情,盼望參加葉牧師的查經班。

當初牧師要我們填寫意願表的時候,我勾選的正是星期三早上查以賽亞書。Bingo!希望終於達成了。

[閱讀全文]

在教會生活中認識自己

接續上週,在《當我們同在一起》的第二章第二部分標題為〈教會與機構的運作原則〉中,提到了聖本篤與使徒行傳所描述的教會團體之相處必然有衝突,所帶來的兩種相對的感受:充實與失望。在許多事工中,我們享受上帝臨在所帶來的充實與喜樂;同時,在團體中,我們也經常感到失望,譬如發現在教會中追逐權力與慾望,以及在人際關係上發現許多的困難。在感受到充實的時候,必然感到信仰所帶來的美好,在感受到失望的時候,往往會唉聲嘆氣,並感到自己在教會團體中是受害者。不過,聖本篤卻認為「失望」應該被視為教會團體的必然經驗。往往,我們誤以為只有在理想的教會團體中才能經驗到上帝,卻沒有意識到「失望」卻迫使我們尋求真實的上帝。

[閱讀全文]

教會的本質

在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所著作的《當我們同在一起》第二章談到了〈從靈性角度看教會與機構的本質與運作原則〉。在其中,提到了「對於聖本篤來說,基督徒團體就是一個經驗上主的地方」。在教會的團契生活中,透過敬拜經驗到上主,也透過日常生活經歷上帝。特別是,當我們彼此關懷與對話,往往在互動之中經歷到上帝的醫治與和好的臨在,就如同詩篇133篇提及了弟兄姊妹和睦同居是多麼幸福與快樂的事。

[閱讀全文]

雙重標準~《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觀後感

在Netflix一部新的影集《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透過探討身心科的病症來探討人生的問題,其中探討了情緒障礙、社交恐懼症、幻想症、恐慌症、憂鬱症以及思覺失調症等等。對於不是身心科專業的我來說,透過這影集可以更了解這些病症,至於是否完全正確在描述這些病症,那就必須由專業醫師來判斷。我認為這部影集成功的地方,不只是試圖讓人了解這些身心科的病症,也透過劇情讓人了解,即使沒有生病的人,面對人生的各種情況與挑戰,有時候仍會呈現出這些病症的特徵。然而,我沒有打算在本文探討與這些病症相關的劇情,而是在劇情中,女主角面對病患家屬的刁難。

[閱讀全文]

在謙卑中感受到上帝的臨在

在兩週前的週報《牧師專欄》中,有提到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共同著作的《當我們同在一起~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這本書。其中,在第一章談論〈在教會與機構中應有的靈性態度〉。一開始,就提到了在《聖本篤會規》序言以及第四章中,都提到基督徒團體的靈性基礎是「謙卑」。對基督徒來說,謙卑意味著是在生活中謙卑地傾聽上帝的話、耶穌的話,並以此為生活。不過,這章也提醒,上帝的話不只是透過傾聽聖經來了解,也透過傾聽人內心的渴望來辨識。教會牧者、長老等教會的屬靈領導者,若忽略人內心需要的渴望,便無法意識到每個人內心對於上帝的渴望,這樣就會失去對福音的熱情,就無法激起信徒對信仰的獻身與熱情。

[閱讀全文]

來上課吧!—(應該)還有你沒學到的/李宜樺

出社會打滾幾年後,常聽同學說:「好想回到以前上課時單純的時光喔!」

其實這話我從不認同,不是因為我的工作不辛苦、生活沒壓力,而是課堂上的學分我學過了,校園裡的同學交際算不上是社會,其中沒什麼可歷練的,我反而是從小就希望趕快長大進入社會工作,畢業前同學在計畫報考研究所、留學的時候,我反而早打定主意不繼續待在校園裡了。

[閱讀全文]

關於萬聖節

近幾年來,每到十月份的時候,若去大賣場,譬如Costco、家樂福...等等,就會看到許多角色扮演的物品,原來,這些都是因應10月31日的萬聖節所賣的商品。過去,「萬聖節」頂多只是在新聞媒體上出現的節日,常常看到西方孩子在萬聖節的時候,去到商家或別人家裡按門鈴,並且對大人說出「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的話就搗蛋!」),店員或主人就會拿出糖果、巧克力或小禮物給孩子。曾幾何時,這樣的畫面也出現在台灣生活的我們,不僅僅是孩子在玩,幼兒園、國小、國中在學校無論是課堂上或私下都會有類似的活動,而在坊間,也有許多為了年輕人所設計的萬聖節party。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