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從敗壞到盼望:《士師記》的信仰提醒

許多基督徒都不喜歡讀舊約,除了繁雜的律法規定以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舊約故事中有許多的打打殺殺,甚至也有上帝允許的戰爭......等等,往往讓人感到害怕或殘忍。而《士師記》可說是其中的代表,接下來的成人主日學查經班正是要查考這個經卷。

[閱讀全文]

走讀分享

前言:今年2025教會全教會教育聚會,上半年是認識教會與社區的信仰關聯,三月第一次專講之後,四月安排走讀。4月20日復活節禮拜結束,總計64位參與者,出發前往基隆。先在正濱教會由陳景松牧師(駐堂牧師吳麗雲牧師的先生)和眾長執接待,並由林肇燦牧師分享「正濱教會」創建艱辛過程,接著分成三組,由林益仁教授、李昭興教授、任將達先生分別帶領,認識這一帶的人文、地景、教會與社區的發展。

以下由幾位參與者分別分享他們參與的感想。

[閱讀全文]

空墳墓的記號

2019年電影《教宗的承繼》(The Two Popes)是述說2013年天主教發生一件大事,原本的教宗本篤十六世以他年事已高,健康欠佳為由,突然宣布在生前退位。這對於天主教來說是一件令人震驚的事,因為通常被選為教宗就是終身職,直到蒙主恩召那天為止。在電影中,談到本篤十六世辭職之前,找來後來被選為下一任教宗的方濟各到梵蒂岡見面,其中有許多的互動和深刻談話。從信仰立場來說,他們兩人是截然不同的,本篤十六世是堅決為信仰體制的神父,而方濟各恰好相反,他處處表現出相當親民,懂得信徒軟弱的神父。不過,在靈性經驗上,卻都曾有聽不見上帝聲音的時候。

[閱讀全文]

家庭不論型態皆喜樂/楊台鴻

喜樂團契是在2020年自家庭團契更名而來,當時背景是,因應家庭型態改變,一個人自己生活的家庭比例上升,家庭團契同工邀請會友參加聚會時,常有說不出的困擾,於是更名為喜樂團契。

[閱讀全文]

經文:馬太福音27:62-66

當耶穌死後,似乎失去所有的盼望,或許有人會問門徒們為什麼如此天真,浪費三年時間追隨自稱彌賽亞的耶穌呢?當然,耶穌似乎是與眾不同,他們認為祂是真正的救主基督。但他們也見過其他自稱是猶太人期待已久的彌賽亞,最終的結果都是死。就如同公元前4年,大希律的前奴隸西蒙就自稱自己是彌賽亞,最終被斬首。就如新約學者N. T. Wright指出「一切都沒有改變,又一位年輕的領袖殘忍被殺。......凱撒卻還在他的寶座上,一如往昔,死亡掌握最後的話語權。」

[閱讀全文]

經文:馬可福音15:1-15

在生活中,「選擇」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有時,遇到「兩難的選擇」,選擇為了理想而工作,可能必須要冒險,選擇穩定的工作,可能必須忍受無趣的感受。不過,做出選擇的同時,其實就是一種表達自我意志的時候。對哲學家齊克果來說,他認為一個人做出選擇,就是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展現出什麼樣的特質,造就怎樣的自我。這意味著,當做出選擇的時候,便揭露了我們的價值觀、信仰與內心真正的渴望。在耶穌受難的那一天,一個看似簡單的選擇擺在眾人面前,釋放「耶穌」還是釋放「巴拉巴」,卻是人生不簡單的課題。因為這不只是歷史上那些群眾的選擇,更是在我們心中提出一個問題,你真正渴望怎樣的救主呢?

[閱讀全文]

經文:約翰福音13:31-38

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施行種族隔離政策,使得非裔美國人長期受到不公義的對待,活在沒有尊嚴的生活之下。在那個黑暗時代,身為一位牧師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他站出來,以「愛仇敵」、「非暴力」以及「和平抗爭」的原則,從事「黑人民權運動」。他曾說「黑暗不能驅趕黑暗,只有光能做到;仇恨不能驅趕仇恨,只有愛能做到。」從事運動時,他就不斷身體力行這句話,因為他每天都活在死亡威脅之中。即使面對迫害,他能堅定用基督的愛來愛所有人,包括反對者。最終,他卻死在反對者的槍下,用犧牲生命來實踐他對人的愛。

[閱讀全文]

受難週 第四天 4月16日 星期三 ~和平戰勝暴力

經文:馬可福音12:13-17

印度聖雄甘地是印度爭取獨立的核心人物,更是一個推廣「非暴力抗爭」的主要推手。早年赴英國學習法律,隨後在南非擔任律師,在期間目睹種族歧視感到震撼,開始投入印度裔權益的行動。他結合印度教以及基督教的思想,發展出一個以良心、真理以及非暴力為核心的政治倫理。他認為,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武器,而在於堅持真理與道德的勇氣。他曾說「非暴力不是懦夫的武器,真正的非暴力者必須擁有比任何暴力者更堅強的心靈。」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