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日本重建義工團心得/馬宇霖

「從事災後重建工作,對我而言是人生中的一場偶然,但絕對是最美好的意外。當大家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男女老幼的共同努力為日本災區從事重建工作時,那份感動是會深深刻印在心裡的。」今年暑假我有幸被總會從一百四十個人當中,遴選為僅有二十個名額的其中一人,前往日本仙台、石卷,為期十五天的時間參與重建義工團志工。這一趟旅程,算是給我最有意義的成年禮,也讓自己走出與眾不同的人生!心中的感動,就像種子一樣落在心裡生根發芽,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

[閱讀全文]

迷霧森林之終/Mingku陳彥龍傳道

智者不知道走了多遠,走了多久,他已經沒有力氣繼續走了,拄著拐杖,汗水如雨滴般地落下,他需要一個地方休息,只要可以讓他休憩一會兒。森林裡的濃霧越來越厚,氣味越來越濃郁,讓人不禁昏昏欲睡。遠遠地,智者看見一棟小茅屋,他心裡想著,會有誰住在這座森林裡呢?從沒有人可以在這座森林待上一整天,怎麼可能有人住在裡面呢?他加快腳步,也不管身體越來越沉重,用力地踩著步伐,終於來到小茅屋的門前。

[閱讀全文]

老實說,我無法以人類有限文字描述與解釋構成一個靈修團體的本質和內涵。所謂的「本質和內涵」,我稱之為「靈魂」。有限的形容詞怎能描述關於「靈魂」這麼深層又非常個人化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我自「曠鄉」回臺至今一年多,卻遲遲無法寫出「曠鄉」帶給我最重要的一課。然而,今年四月受難週在池上教會經歷了有史以來我認為最為荒誕、亂七八糟到無法言語的受難夜禮拜之後,「曠鄉」的靈魂以及那股與上帝相遇的深刻感受再度浮上心頭。我決定以有限的筆力描述讓我無法忘懷的「曠鄉」禮拜。

[閱讀全文]

空白的想像/Mingku陳彥龍傳道

如果這篇文章只有標題而沒有內容,不知道大家會猜測甚麼?或是週報一翻開,結果原住民園地是空白兩頁,大家會想,這是漏印了嗎?是傳道忘記寫了嗎?還是其他的原因呢?會不會有人想是不是故意的呢?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那可能真的是故意的。有文字的內容才叫做文章嗎?難道空白就不能當作內容嗎?或許我們真的看到空白頁會發出奇怪的聲音,但或許我們可以想想,這空白頁的主筆者可能就是每一位在閱讀的人。又或許我們可以從空白頁中讀到原本應該寫文字的人的心境是甚麼,是甚麼樣的原因讓原來應該充滿文字的頁面,變成了空空的甚麼都沒有,只有標題,連結尾都沒有。

[閱讀全文]

駱維仁博士獲榮譽神學博士感言

駱維仁,2012/9/22

1.認同受剝削的原住民

我們全家人都很尊重原住民,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家人。1928年暑假,我們的爸爸受派到鳳林教會實習。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太魯閣族同胞從山上揹著一大籃的香蕉下來到街上賣給一間小店鋪。店主給他一角五分錢,他馬上將九分錢拿去買了一瓶米酒,又用三分錢買小魚乾,坐在樹下開始喝酒;不久之後,他開始唱酒歌,說醉話,喝完之後,就躺在地上睡覺。一覺醒來,看到太陽即將下山,也覺得肚子餓了,就回到同一間店鋪,用剩下的三分錢買了幾條已經爛熟的香蕉一口氣吃光光,然後,顛顛倒倒地空手回家,沒買任何東西給在家裡等候的飢餓妻兒。

[閱讀全文]

下台一鞠躬/Mingku陳彥龍傳道

日前有新聞報導一飛官在法國墜機失事,而且在飛機墜毀之際,努力駕機避開了人潮住宅區,之後在網路上看到這位飛官的朋友貼出來的像是弔念文,才知原來這位飛官也是一位基督徒,此文中說到:他相信他的好友絕對不會在最後的時刻彈跳逃離將要墜毀的飛機,他一定會努力到最後一刻,讓飛機不會掉落在人多的住宅區,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我看了以後深受感動,若是他有機會可以生還,但他卻選擇了以最少的傷害的方式,所以就有一些法國當地的報導,去採訪原來可能會被波及的住宅區的人們,他們都異口同聲說是這位飛官救了他們。

[閱讀全文]

貧窮人的豐富/有志

哈馬紹出生於瑞典,童年主要是在烏普薩拉渡過的,父親亞爾馬‧哈瑪紹是1914年到1917年間的瑞典首相。他是六個孩子中的第四個。家族從17世紀開始就為瑞典王室服務。談到父母的影響,他說 :「從我父親這一邊 (政府官員與軍人),我傳承"沒有比無私地為你的國家或人類服務是為更滿意的人生" 這樣的信念。這種服務需要無私地犧牲個人的所有的利益,但同樣地需要有毫不畏縮的勇氣來維護自己的信仰。從我母親這邊(學者和神職人員),我傳承了聖經福音書的教義就是人類生而同等,都是上帝的小孩」。

[閱讀全文]

暗夜/Mingku陳彥龍傳道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公義!在台東美麗灣確定環評沒有通過之後,台東縣縣長竟然開口說美麗灣沒有實質的違建,天啊!這是甚麼樣的政府首長,竟然可以無視最高法院的審理,然後說出這樣的話來,看到這則新聞,讓人生氣地想把電視都砸了。上一次的颱風從東部掃過,網路上就有人拍下美麗灣飯店的照片,那棟建築物就緊鄰著海,任由大浪沖打,這樣的飯店有誰敢去住呢?我相信沒有任何環評常識的人都會認為怎麼會有人把房子蓋得跟大海這麼靠近,而且是海浪打的到的地方,怎麼想都是不合常理的建築。台東縣政府還遲遲不肯拆除,到底在堅持甚麼,是堅持一定會通過環評,還是堅持背後的利益輸送呢?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