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在亞洲大陸和太平洋交會的中心位置,有一個島國曾經以「福爾摩沙」(Formosa)聞名於世。這個婆娑之洋的美麗島嶼,台灣人自稱「蕃薯仔」,常以蕃薯落地生根而自勉。

我們在此地衣食住行,大量消費台灣之餘,究竟台灣人對這塊生養我們的土地,有多少的感情與瞭解?

固然,台灣是一個美麗的島國,有自己的歷史,而且很早就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亮。但是,台灣歷史對許多人而言,一直都很陌生,在超過四百年進程中,在這片讓世人驚嘆的土地上,曾經發生了怎樣的滄桑往事?

[閱讀全文]

現今的臨終醫療或安寧照顧制度比起日本醫師山崎章郎在1990年出版《人生的最後一堂課-一起面對生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相關的生死學或醫療倫理反省的書籍更是不勝枚舉,但欲罷不能讀完這本暢銷書後,內心的感動和婆娑的淚水化成一波波的漣漪起伏著。我想它引起的共鳴不在於「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造作,而是具體呈現一個仁心的醫者以其真實的故事,反思生與死的界線。

[閱讀全文]

一、書名引起的省思
上個學期期末禮拜第一次要在學苑介紹這個課程時,這個名稱就讓我思考了好久,我一直在想甚麼樣的人會講出自己走出淋漓盡致的生命?第一個想到的是保羅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當守的信仰,我已經持守了。」不知道林教授是否有類似的感受?一個人如果不是具有相當的自信,怎可能會如此描述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有相當的熱情,怎麼可能那麼勇於追求理想;如果不是有相當的灑脫,怎麼可能說是淋漓盡致;如果不是有相當的誠實與勇氣,怎麼可能願意把自己的私事公諸於世? 可惜目前這四個我都沒有,所以我就只能寫自己讀的「庶民」的回憶錄!

[閱讀全文]

上帝的孩子們/洪士屏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我想與大家分享三個地方的小孩。

第一個地方是東門教會的小孩:我們每個禮拜天早上作禮拜時,都會先有兒童唱詩,接著兒童講道,老師或牧師會以有趣的方式教導兒童聖經故事或信仰精神,看著兒童天真快樂的唱著、聽著,感覺到這些孩子未來一定是帶領社會,使社會充滿信心、希望,及愛的種子。

[閱讀全文]

海洋鬧飢荒(2)/翁建堯

二、「浮游生物」的養料來源
礦物質是壯大浮游生物族群和數量至關重要的生長、繁殖的養料。有了充足的礦物質再加上陽光普照,海洋生態食物鏈的生產層--浮游生物,便能營造豐盛營養,來壯大海洋生態食物鏈第二級--亦即飼料魚和磷蝦。這類礦物質或者沉澱在海底,或者經由造山運動由海底浮出海面成為高山,或者在陸地乾燥區域經由長年的風化成為沙漠的構成物質。這類礦物質要成為浮游生物的養 料,顯然必須依賴運送。而自然界的運送力量,視區域而異,有南極輻合帶以南盤旋的水流、南半球太平洋東西陸地間的深海循環、高山河流與沿岸海洋間的水文循環、以及揚起薩哈拉沙漠的沙塵跨越海洋達到熱帶雨林的沙塵風暴。當這類運送礦物質的自然力量受到阻礙時,必然抑制浮游生物的壯大,從而小魚蝦的壯大,最後導致海洋鬧飢荒。海洋鬧飢荒牽連到人類漁獲的減少,也可能闡明鯨豚擱淺事件的原由。

[閱讀全文]

海洋鬧飢荒(1)/翁建堯

本篇攸關海洋資源枯竭要呼應林瑞隆牧師在週報(2016年6月12日)所刊載的文章「連風和浪都聽他的」。聖經提醒我們:人只是管家,不識自然的奧妙,那一天自然消失,人連管家的資格也即將失落。

[閱讀全文]

從耗盡到重新得力/

經文:列王紀上十九章1〜18節

一、引言
今天的經文說,以利亞躲在何烈山的山洞裡,上帝在那裡跟他講話,但是他不了解。接著上帝又在狂風暴雨、地震火焰中顯明他的權能,但是上帝卻不在其中。以利亞是大風大火的先知,他可以呼風喚雨,上帝說不是每次都是這樣,有時候似乎一無所有,但上帝卻在那裡。後面那句經文我很喜歡,中文聖經是說「火後有微小的聲音」,原來的意思是「無聲的聲音」,應該算是耳語,上帝問他的話兩次都一樣,「以利亞,你在這裡做什麼?」他說:「我為上帝大發熱心,今日變得如此光景,只剩下我一個先知。」同樣,我們也把情緒低潮的心情表現在信仰當中,以致對禮拜沒有興趣,只因心情不好。有的人表現在聖工之中,該做的不做,因爲心情不好。有的發洩在別人身上,因爲看不順眼的緣故。我們的信仰常被情緒所控制,以致冷熱無常,隨著情緒好壞來表現,情緒(emotion,或feeling)是人類行爲中最複雜的一面,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面。一個人若沒有情緒,則無所謂悲傷憂愁或幸福快樂的表現。人的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有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起伏與變化。我們常會聽到情緒好或壞,情緒高或低,就是表明心情之好壞等。

[閱讀全文]

他們識主、愛主、事主,我也要/吳得力

以下是我去年參加聚會,印象非常深刻的見證,在今年(2016年5月10日),我根據工業福音團契教牧宣教交流會的錄音光碟,節錄下英國宣教士石明理、石安莉夫婦的見證:

「我(石明理,來臺灣40年)認為一直強調宣教工作的辛苦,只會吸引沒有幽默感的人來;我們想讓人家知道,當宣教士是很具有成長性、挑戰性的工作!我在2014年還被內地會派去非洲,訓練那裏的教會,向當地的基層工作中的中國人傳福音。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