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永遠的思念 鄭連明牧師/林恩朋

1961年夏天由美國哥倫比亞與普林斯頓神學院深造回國的鄭連明牧師,8月1日就職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講師,隔年8月12日來到台北東門教會擔任牧者,協助已屆80高齡的葉金木牧師,因他專任台神教職,所以只能利用週六下午及週日前來協助牧會工作。直到1967年3月29日才正式接替退休的葉金木牧師,專職東門教會第二任牧師至1977年12月20日因病過世,前後在東門教會牧會15年。

[閱讀全文]

耶穌說「我是真葡萄樹」/曾榮振

10月15日主日禮拜,主題為「我是葡萄樹」,兒童講道和姊妹詩班的讚美,都以這句話來做比喻,宣讀新約聖經也引用多結果子的經文,最後由程仲惠牧師以「與主連結」作為總結,在在釋明「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的教旨,基督徒一看就懂。我想,那是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在此略為體會這段經文的妙義。

[閱讀全文]

遷徙/林信男

經文:創世記12:1〜2

一、地理上的迦南地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記載亞伯蘭遷徙的故事。以現代科技來看,遷徙搬家並不是甚麼困難的事,你可以自己打包或吩咐搬家公司的人如何打包,然後搬家公司就會按照吩咐將東西送到目的地。雖然是這樣,但在我們精神科專業所使用的生活事件壓力評估量表,仍然將遷徙搬家列為有壓力的生活事件。我們再回頭來看看亞伯蘭當年的遷徙搬家,亞伯蘭是要從哈蘭遷徙到迦南。哈蘭是位在目前土耳其南邊靠近敘利亞邊界的地方,從那裡到迦南差不多有1000公里的路程。亞伯蘭是距今約4000年前的人,當時遷徙只能靠走路或騎駱駝,所以長途遷徙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其實亞伯蘭一生有過多次的長途遷徙。緊接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前面,創世記11章的最後一段,記載亞伯蘭的父親他拉帶領家族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吾珥要往迦南,他們沿著幼發拉底河往西北方向走,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卻是落腳在離吾爾約1600公里的哈蘭定居下來。

[閱讀全文]

玉蘭莊與我/連碧玉

30多年前要接送孩子到新生南路附近補習,感覺這附近的居住環境不錯,因而搬來教會附近的臨沂街居住,一轉眼已是30年前的往事。經樹林教會徐牧師娘的介紹參加了東門教會的日語禮拜,當時也因此加入了「聖書と祈りの会」,加入了日語禮拜的事奉同工,參加了日語聖歌隊,也加入了活動、會計等事工,因此和堀田久子宣教師結了屬靈生活的良師益友,得到日語禮拜很多前輩的多方指導和照顧(當時我30多歲在他們眼中,我是年輕人)。

[閱讀全文]

性別歧視/林信男

前言

聖經有關人類的起源,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創世記第一章26至27節這樣記載:「接著,上帝說:『我們要照著自己的形像,自己的樣式造人,讓他們管理魚類、鳥類,和一切牲畜、野獸、爬蟲等各種動物。』於是上帝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了人。他造了他們,有男,有女。」從這段經文來看,很難理解遵奉摩西五經的猶太民族,為何會發展出歧視女性的文化,甚至有極端到猶太男人在禱告中,感謝上帝沒有使其身為女人。而從猶太宗教延伸出來的基督教及回教,長期以來也存在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問題。女性受到歧視,普遍存在於各地、各文化中。但從上述創世記所記載,男人及女人都是照上帝的形像被造的經文來看,在信仰基督團體中,歧視女性豈不等於對上帝的褻瀆。

[閱讀全文]

閒晃•維也納/曾榮振

維也納,它是一座每每令我傾倒的城市,就像看著滿室的風景明信片一樣,世人譽為「音樂之都」,名不虛傳。

從13世紀開始,哈布斯堡家族在此開疆拓土,後來併吞匈牙利成立奧匈帝國,稱霸歐洲640年,維也納成為王朝統治中樞。1914年王儲夫婦在波士尼亞首府撒拉熱窩(Sarajevo),被塞爾維亞青年暗殺身亡,引發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敗戰後,奧匈帝國瓦解,進而成立共和政府至今。

[閱讀全文]

負傷的醫治者/林信男

引言
在舊約聖經以賽亞書和猶太法典他勒目(Talmud)的經文中分別記載下列二則負傷的醫治者的記事,二段經文都在訴說彌賽亞(基督)是負傷的醫治者(wounded healer)。

[閱讀全文]

生活分享二則/陳嘉卿

一、好壞難說
最近幾次的旅遊,都有同團者讃説:你們夫妻的感情真好⋯⋯。我直覺很高興,但也莫名奇妙,因為我們老夫老妻,也沒有特別親熱的舉動,為什麼包括導遊在內都公開稱讚?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