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抉擇的人生(一)/黃政偉

有位智者說:「影響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奮鬥,而是抉擇。」的確,你要是選擇了不同的配偶,或者遠嫁海外不同種族的人,你的一生可能就大大地改變了,影響所及你的後代子孫也跟著不一樣了。

舊約聖經路得記就是一篇抉擇正確、可歌可頌的實例:摩押女子路得跟一個以色列人結婚,婚後嫁雞隨雞,一切生活作息包括宗教信仰,完全遵照以色列人的模式。丈夫死後,婆婆一再勸她回摩押娘家,趁著年輕還可再嫁;然而她卻堅決選擇跟著婆婆拿娥美回到猶大;還對婆婆說"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充分表達對婆婆無比的忠心。後來,她在婆婆的鼓勵下,在前夫的以色列親族中找到了新丈夫波阿斯;從這個丈夫她成為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大衛的曾祖母。想想看,路得要是聽婆婆的勸告回去摩押娘家,就不可能有大衛王這位後代子孫,以色列的歷史發展肯定就不一樣了;由此可見關鍵抉擇不僅影響人的一生,甚至可能牽動國家民族發展的命脈呢?!

人的一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抉擇,生活裡更有各式各樣的矛盾、兩難與困惑。不過,一個人如果能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去選擇自己的命運,還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因為,至少你有了選擇的權利,有些人一輩子都很難選擇自己的命運,比如美國南北戰爭以前的黑奴,他們迫於殘酷的現實只能聽命於主人。又如1949年,因為局勢混亂,有些年輕人被迫去當兵來不及和家人告別,接著糊裡糊塗地隨部隊撤退來台,期待哪天能回故鄉孝敬爹娘的,最後卻希望落空,孤獨地抱憾而終。這一切命運也都不是他們所能抉擇的。

人生的抉擇最困難的在於事前再三權衡利弊得失,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等到想好了要去做的時候,早已時不我予,事過境遷了。但是也可以是最簡單的,那就是你別去考慮抉擇問題,當下憑直覺動手去做就是了。下面這則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個農民從洪水中先救起了他的妻子,待回頭欲救其小孩時,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被洪水沖走了。事後,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他做得對,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一個,妻子卻不能死而復活;有人則說他做錯了,因為妻子可以再娶一個,孩子卻沒法兒死而復活。有位哲學家聽說了這個故事,既好奇又深感疑惑不已,就專程跑去請教農民為什麼先救妻子而不救兒子?農民告訴他:他救人時什麼也沒多想;洪水來勢洶洶又快又急,當時妻子就在他身邊,匆促間,他抓起妻子就往岸邊游去。待返回時,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相信這位農民如果多花心思考慮先救妻子還是救孩子的利弊,可能在下決定之前,洪水早已把他的妻兒全都沖走了呢...。在人生的抉擇中並沒有十全十美的,或盡善盡美的選擇方式;總是要先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得到或保存另一些東西。令人諷刺的是,當我們面臨兩難而焦慮得不知作何抉擇時,兩者利弊差別愈小,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反而,真正有明顯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地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其實,抉擇是一門生活哲學,有時它是很殘酷的,迫於現實你必須拋棄夢想;有時它是很無奈的,為了不負眾望你必須背上人情包袱,從事你原本不想做的生涯規劃。總而言之,抉擇不易,實踐更難,需要衝動與堅持作為動力;跨出第一步後,還有許多人和事都需要磨合與取捨。無論最後是否如願,其中點點滴滴都是成長過程寶貴的經驗與回憶。 (待續)

懷念三哥廖述宗教授/廖敏惠

回想三哥在出國前是媽媽的好幫手,不論是買菜或是做飯菜、年糕他都會,尤其是他做我們吃的「膨餅」,一直讓我回味無窮。
媽媽常說,三哥從小自己努力用功,每天寫完一本筆記本(那時在台南,母親開了一間「文藝社」供應父親繪畫的材料,順便賣文具等),不需父母擔心。

[閱讀全文]

宗教術語/阿布思

日前一位梁姓女歌手因為同志議題的「恢復說」引起網友一陣撻伐,這位女歌手是一位虔誠基督徒,曾參加紅極一時的歌唱選秀節目,在她的臉書和公開言論中從不掩飾她基督徒的身分,在電視《好消息》節目中也常看到她的受訪。事件的開始是去年她在《基督日報》專訪時曾說「同性戀朋友是需要被神愛、被神恢復的」,萬姓女歌手主持廣播節目時播放梁姓女歌手新專輯的新歌〈愛其實很殘忍〉時說:「愛有時候真的很殘忍,尤其是以愛之名,行恨之實的時候。」接著播放同志愛歌〈Same love〉,似乎在影射梁姓女歌手假藉宗教之名行反同志之實,而引起網友正反兩面激辯。正要發新專輯的梁姓女歌手因為輿論壓力,近日暫停並延期相關宣傳活動,此舉還被網友諷刺為不能承受打擊的草莓族。

[閱讀全文]

美國,一個自由民主的象徵。不是原本就存在,而是經過許多人的奮鬥與打拼,才有現今的樣態。行程中走過先賢的紀念碑,戰爭的紀念園區,為自由民主奮鬥的影像和文字,不禁讓我深感佩服與崇拜,也讓我對於台灣的未來,增加不少信心與期待,只要我們願意為台灣不停的努力。

[閱讀全文]

創造被需要的價值(二)/曾榮振

就國家言:
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希望崛起,不只是大國,小國亦是如此。「求生存、逐發展、爭榮耀」,幾乎是每個小國必然的思考,關鍵在於它們有沒有格局和能力來創造完成這個夢想。

[閱讀全文]

神愛我們的什麼?(二)/吳得力牧師

吳老師驚嘆道:「你好誠實喔!」然後用德語替我翻譯,黃勝雄醫師也用了好些英語,向泰森博士翻譯我的提問。

泰森博士回答:「我曾經用這些經文,講了兩篇道。在德國,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位流浪漢去見牧師,說:『我想要參加你們的聚會。』牧師答:『請你下個禮拜再來,我們會為此禱告,然後告訴你,我們的決定。』後來,上帝在夢中,向這位流浪漢,說:『你不要去參加這個教會;因為,過去幾十年來,我想要進去,都不能。』我是相信耶穌有這樣做的,這叫作『symbolic action』(象徵性的行動);好像某些先知傳講信息的時候,他的身上要有特別的動作,裝飾等。他不是常常這樣做,但是他確實有做過。為了要傳達一個信息:上帝愛那些社會邊緣的人。』」泰森博士舉例說明:施洗的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蝗蟲野蜜;上帝吩咐先知耶利米用人糞來烤自己要吃的餅,後來上帝改為用牛糞。都是象徵性的行動,為了加深聽眾對他的信息的印象。

[閱讀全文]

創造被需要的價值(一)/曾榮振

在私人聊天時,朋友問我人生目標是什麼,我這麼回答:「人生只有一次,每個人都一樣,生命無法重新來過。重要的是,終其一生最值得建立的習慣,就是培養『被需要』的價值。」

日本教育家東井義雄(兵庫縣老師,為貧窮寺院住持之子)一首詩句,這樣寫道:「不論痛苦或悲傷,自己的包袱, 要自己背著, 走完 自己的人生。」

[閱讀全文]

神愛我們的什麼?(一)/吳得力牧師

2014/7/15,今天根據《路十六19-31》在活水泉講道;使我憶起往事。

2013/10/1,在花蓮市,一家「德國餐廳」裡;巧遇以下基督信徒:(按著當時的座位,從得力的右邊算起):黃勝雄醫師(門諾醫院暨相關事業資源開發中心,總執行長),周恬弘(門諾醫院副院長)、泰森博士與夫人Kristina(音譯),吳信如老師(以下簡稱吳老師)。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