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短宣日記(二)/陳慧蓉

短宣第四天,安排到台東的馬偕紀念醫院,孫牧師是這兒的志工,他提醒我們不要馬上說要他們信耶穌,而是用關懷,讓病患體會我們的愛,兩個字「加油」是最簡潔有力的話,我們到洗腎病房,復建中心和大廳一起唱「一切歌頌讚美」和「主耶穌愛你」,然後分組到病房探訪,我和Amy 姊一組,有一位才三歲的小男孩是川崎氏病症,高燒不退,似乎不樂觀,而爸爸己近八十歲,當我們踏進病房,我看到小男孩很難過地左右翻轉,我心痛地忍著淚水,好想抱抱他,老父親拒絕我們唱詩歌,他說「都發燒兩星期了,沒有效啦,他哪聽得進」,出了病房,我忍不住痛哭了,只能祈禱上帝減輕這小孩的不舒服和安慰父親的心,還有一位己經六歲智障的男孩躺在病床,我們唱「雲上太陽」給他聽,他就笑得好開心。

[閱讀全文]

短宣日記(一)/陳慧蓉

今年初考慮參加美國台福教會的臺灣短宣後,心中不斷有著猶豫和掙扎,想自己在信仰上裝備好了嗎,一方面擔心自己的體力和生活習慣,是否能達成短宣的事工,我流淚禱告克服了胆怯和擔憂,七月中開始每星期四晚上短宣訓練。

[閱讀全文]

看不見的瑞士/曾榮振

綠油油的溪谷,秀麗的湖水,白雪覆蓋的山巒......信手拈來,都是一種構思,一幅圖畫,隨興所致,總能找到令人心醉的地方,驚嘆「世界公園」之名不虛傳。這個世外桃源,便是人人稱羨嚮往的瑞士。

[閱讀全文]

祝福與咒詛/黃政偉

有一則真實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地區一個家庭;老牧羊人和妻子有個兒子,這個兒子從小就喜歡玩,不喜歡上學也不喜歡幫忙牧場的工作,帶給他們許多煩惱;後來甚至離家出走,音訊斷絕將近四年。老牧羊人和妻子忍受不了長期思念的焦慮痛楚,急需獲得舒解;就去請教村莊中一位有智慧的長者。這位長者在聽完牧羊人的訴苦後,看著他說:「你已經咒詛兒子多久了?」牧羊人很訝異,說:「你說我在咒詛兒子,這是甚麼意思?」長者回答:「所謂咒詛的意思,就是數落另一個人的不是。你剛才一直都在告訴我有關你兒子的不是;這樣咒詛多久了呢?」牧羊人低著頭說:「是的。從他出生到現在,對他,我從不曾說過一句好話。」

[閱讀全文]

介紹松青男聲合唱團/王嘉男

記得去年我們松年團契,一些老伙仔,教學嚴謹的潘茂涼老師不嫌我們「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垂垂身態,在2013年9月12日開始教導我們練唱詩歌。從開始迄今已逾一年,很謝謝本教會小會在去年12月接納我們在松年團契下成立「松青男聲合唱團」。

[閱讀全文]

抉擇的人生(二)/黃政偉

西元1994年因為拍攝"飢餓的蘇丹"(The starving of Sudan)而獲得普立茲獎的記者凱文卡特(Kevin Carter),在面對一隻兀鷹等候要吞食一個瀕臨餓死的小女孩時,他選擇先作一個紀錄者,而不是扮演救助者的角色(先趕走那隻兀鷹,再想法救小女孩一命)。當時,這張令人震驚的照片轟動了整個國際社會;猶記得在一次聚會時,有人提問:「如果你是一位記者,當災難發生時,你會先拍照還是先救人?」我比較同意一位媒體工作朋友的回答:「視災難的情況而定,如果是小災難而我又幫得上忙的話,我會先去救人。

[閱讀全文]

抉擇的人生(一)/黃政偉

有位智者說:「影響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奮鬥,而是抉擇。」的確,你要是選擇了不同的配偶,或者遠嫁海外不同種族的人,你的一生可能就大大地改變了,影響所及你的後代子孫也跟著不一樣了。

舊約聖經路得記就是一篇抉擇正確、可歌可頌的實例:摩押女子路得跟一個以色列人結婚,婚後嫁雞隨雞,一切生活作息包括宗教信仰,完全遵照以色列人的模式。丈夫死後,婆婆一再勸她回摩押娘家,趁著年輕還可再嫁;然而她卻堅決選擇跟著婆婆拿娥美回到猶大;還對婆婆說"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充分表達對婆婆無比的忠心。後來,她在婆婆的鼓勵下,在前夫的以色列親族中找到了新丈夫波阿斯;從這個丈夫她成為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大衛的曾祖母。想想看,路得要是聽婆婆的勸告回去摩押娘家,就不可能有大衛王這位後代子孫,以色列的歷史發展肯定就不一樣了;由此可見關鍵抉擇不僅影響人的一生,甚至可能牽動國家民族發展的命脈呢?!

人的一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抉擇,生活裡更有各式各樣的矛盾、兩難與困惑。不過,一個人如果能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去選擇自己的命運,還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因為,至少你有了選擇的權利,有些人一輩子都很難選擇自己的命運,比如美國南北戰爭以前的黑奴,他們迫於殘酷的現實只能聽命於主人。又如1949年,因為局勢混亂,有些年輕人被迫去當兵來不及和家人告別,接著糊裡糊塗地隨部隊撤退來台,期待哪天能回故鄉孝敬爹娘的,最後卻希望落空,孤獨地抱憾而終。這一切命運也都不是他們所能抉擇的。

人生的抉擇最困難的在於事前再三權衡利弊得失,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等到想好了要去做的時候,早已時不我予,事過境遷了。但是也可以是最簡單的,那就是你別去考慮抉擇問題,當下憑直覺動手去做就是了。下面這則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個農民從洪水中先救起了他的妻子,待回頭欲救其小孩時,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被洪水沖走了。事後,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他做得對,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一個,妻子卻不能死而復活;有人則說他做錯了,因為妻子可以再娶一個,孩子卻沒法兒死而復活。有位哲學家聽說了這個故事,既好奇又深感疑惑不已,就專程跑去請教農民為什麼先救妻子而不救兒子?農民告訴他:他救人時什麼也沒多想;洪水來勢洶洶又快又急,當時妻子就在他身邊,匆促間,他抓起妻子就往岸邊游去。待返回時,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相信這位農民如果多花心思考慮先救妻子還是救孩子的利弊,可能在下決定之前,洪水早已把他的妻兒全都沖走了呢...。在人生的抉擇中並沒有十全十美的,或盡善盡美的選擇方式;總是要先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得到或保存另一些東西。令人諷刺的是,當我們面臨兩難而焦慮得不知作何抉擇時,兩者利弊差別愈小,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反而,真正有明顯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地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其實,抉擇是一門生活哲學,有時它是很殘酷的,迫於現實你必須拋棄夢想;有時它是很無奈的,為了不負眾望你必須背上人情包袱,從事你原本不想做的生涯規劃。總而言之,抉擇不易,實踐更難,需要衝動與堅持作為動力;跨出第一步後,還有許多人和事都需要磨合與取捨。無論最後是否如願,其中點點滴滴都是成長過程寶貴的經驗與回憶。 (待續)

懷念三哥廖述宗教授/廖敏惠

回想三哥在出國前是媽媽的好幫手,不論是買菜或是做飯菜、年糕他都會,尤其是他做我們吃的「膨餅」,一直讓我回味無窮。
媽媽常說,三哥從小自己努力用功,每天寫完一本筆記本(那時在台南,母親開了一間「文藝社」供應父親繪畫的材料,順便賣文具等),不需父母擔心。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