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在聆聽中成長-牧師講道文字事工心得/賴思彤

2021年春天,我離開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放慢腳步思考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剛好遇上疫情爆發,升級到三級警戒,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於是我上網找了好消息電視台在Youtube的空中聖經學院課程,搭配盧俊義牧師的聖經導讀書籍,展開了查經的自學之旅。多虧有線上免費的查經資源,讓我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學習上帝的話語,這件事我深有體會。

[閱讀全文]

在確診中看見兄姊的愛

首先,必須向教會兄姊再次說聲抱歉,在忙碌的聖誕節,我們全家因為確診的關係,無法參與在聖誕節的事工,一起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在此,也感謝小會員的體諒,在我通知小會員確診之事,沒有人發出任何不悅的情緒,反倒是盡快地協助我,將接續我講道服事的講員立刻確定下來,讓教會的事工不受到太多的影響。

[閱讀全文]

聖經的科技感/楊台鴻

聖經是幾千年前寫的作品,理論上現在從科技感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很弱,但是上帝在創世記第三章露了一手醫療科技,讓亞當沉睡。

[閱讀全文]

牧會這一年來,在東門教會成人主日學查經班,已經查考了「加拉太書」、「約翰壹書」、「約翰貳書」、以及「約翰叁書」。若單看一年內已經查考四卷經卷,好像很多,其實不然,這幾卷經卷篇幅都不長,尤其是後面兩卷。為了讓查經時能夠細讀經文,查經進度並不是很快,因此,在參與的兄姊建議之下,將原本主日早上9:00開始,改為現行的8:50開始;也應參與兄姊的建議,從2023年的第一個主日,也就是1/1,我們將開始查考「羅馬書」。

[閱讀全文]

Sticks and Stones

在英文片語「sticks and stones」,直接翻譯為「棍棒和石頭」,不過它的意思類似於中文裡說「別理那種人」。那麼到底是不要理哪種人呢?對於不懂英文的我們實在很困擾。其實,這個英文片語「sticks and stones」,其實是來自於一句大人教小朋友的的順口溜。這個順口溜是這樣的「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英文直接翻譯為「棍棒和石頭也許會打斷我的骨頭,但言語永遠不會傷害我。」若從整個順口溜來看,就很清楚知道所謂的「別理那種人」,就是不要理那些惡意用言語傷害人的那種人。父母教小朋友這句順口溜,目的就是要保護小朋友不要受到言語所傷害。

[閱讀全文]

真理像面鏡子

印度國父聖雄甘地,他曾帶領印度人抵抗英國的統治,最後帶領印度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甘地不是基督徒,但他常常會用聖經中的登山寶訓來與人分享。曾經有宣教師問甘地說:「甘地先生,雖然你經常引用基督的話,為何那麼堅決不成為基督的信徒呢?」的確,這對於所有人都會很納悶,既然那麼喜歡用聖經與人分享,可想而知,甘地一定很認同耶穌基督所說的話,那麼怎麼不願意成為基督徒呢?甘地的回答值得基督徒來省思,他說:「我喜歡你們的這位基督,但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徒。你們的基督教徒是那麼不像你們的這位基督。」

[閱讀全文]

在真理面前謙卑

上週六,在剛成立的學青團契有一個「信仰大哉問part 2」的聚會。為什麼是「part 2」,當然就是之前曾經有一個聚會是「信仰大哉問」,第一次的聚會覺得意猶未盡,所以,就有了第二次的聚會。既然是第二次,那麼契友們更加有備而來,所問的問題越來越麻辣。其中,有一個很深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是真理?」其疑問是來自於聖經有那麼多的翻譯版本,同一段經文可能有不同的翻譯,甚至,每一個人對於聖經的了解和解釋都不同,那麼,我們還要相信聖經所傳達的是真理嗎?

[閱讀全文]

一同禮拜

近日來,疫情開始趨緩,似乎兩年多快要三年的疫情看到了結束的曙光。或許,這個病毒仍然會繼續存活下去,不過,對於人類的危害可能會越來越小,最終,可能會出現「流感化」的結果。因此,所謂的解封的日子慢慢地近了,回到過去正常的日子也指日可待。對我們來說,慢慢地我們會脫下口罩,人與人的互動也會越來越正常化,許多的聚會、聚餐也可以正常舉行了。教會也是如此,無論是教會的活動或團契的聚會慢慢地要恢復正常,當然,主日禮拜更是如此。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