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與傳承〜台語的使用/陳詠文

我寫了一篇鼓勵我們澳洲布里斯本長老教會會友在家說台語的文章,也跟東門教會的兄姊分享

今年是教會設教25周年,目標為感恩與傳承。就教會而言,信仰的傳承責無旁貸。但因為是海外台灣人教會,不免考慮到台語的部份。

感謝上帝讓我在9年前移民澳洲。當時小孩是3歲跟5歲,現在兩個台、中、英語都還可以。我自己也很幸運有機會念了應用語言學跟教育,並在這裡當語言老師。所以我想抛磚引玉一下,分享我對語言使用的觀察以及可行的做法。

語言是家庭教育
在我的觀念裡:語言是家庭教育。孩子的語言程度跟家中使用語言的習慣緊密相連。

依我觀查,教會中社青(指二代移民)大概中、英、台都沒問題,也能閱讀漢字。原因是父母為第一代移民,以台語為母語,家中語言以中台語為主。所以孩子中、台語聽說基本上沒問題。讀寫則是因為教受過中文教育(在台灣或澳洲中文學校),也有當時教會幾個媽媽出來組成小的中文班所種下的種子。感謝主!

學青和主日學學生,家中大部分以中文為主要並幾乎不使用台語,同年齡溝通則中、英語皆有。至於漢字讀寫則多有困難或是完全不會。原因是父母為新移民或在澳洲受教育的第二代,台語少用或已經不太好;中文則聽說基本上沒問題,但漢字讀寫則程度不一。

台語的語音特色
很多人覺得自己台語說不好或是有學習上有困難,是有學理上的依據。台語音調優美來自於它獨特且特殊的語音系統。從語言學的觀點,大家熟知的台語八音(八聲調),當然比華語(四聲調) 、英文(無聲調)困難。外國人說中文洋腔洋調就是四聲的問題。子音也分三類:有聲 、無聲送氣、無聲不送氣 (ex.義gi 、柿khi、基ki) 。加上還有特殊的鼻母音、尾音(ex. 鴨a, 壓ah, 澆ak, 折at) 和變音 (ex.高、高高、高高高)......。所以,最好學習台語的方式就是自然而然的學,真要像學第二語言可說是十分困難啊!我實在很佩服早期的宣教士,不過這也鼓勵大家願意只要有心學,有志者事竟成啊。

實際可行的方法
若在宣教外,我們也想持續台語的傳承,我想歸根還是必需先從自己家庭做起。
在家,阿公阿媽堅持說台語,如果父母會說,也請盡力說(我爸相當堅持,我自己當初也是用破台語跟孩子交談)。對年幼的孩子而言,不用擔心他們聽不懂。語言學者指出,學習母語跟吃飯睡覺上廁所一樣,是上帝賜的「本能」,一定聽得懂也學得會。所以只要我們保持語音輸入(input) ,將來就有輸出(output)的可能。特別在海外長大的孩子,有些因為使用語言不同跟家中長輩有溝通上的困難,在我看來是件令人難過的事。不過,確實有些孩子同時輸入兩種以上語言會有混淆的情形,每個家庭也都各有考量。相互體諒,分享鼓勵是重點。

在教會我也有幾點建議。雅歌(松年和家庭)和家恩(荊棘)團契可以推動在家說台語這件事。長輩或父母若真看重台語這事,就要下定決心在家努力,讓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當酵母。各團契中會說台語的,聚會增加台語使用比例。社青和青年很快也會成家有孩子,也可先預備。

主日學或團契可多教唱台語詩歌。分班上課可能仍要偏重華語,但要注意英文只是輔助。到了國高中生,信仰問題及思考必需使用抽象的語言,如救贖、救恩、罪、赦免等。學生在校學習是英語環境,語言又是思考的工具,在教學上使用全中文教學挑戰會多一些。至於漢字認讀可配合抄寫和背金句。

另外,教會可在父親母親節舉辦台語聖經或起應文朗讀,沉浸在「父母話」的氣氛中。如何過渡到參加台語禮拜的方法也是可以討論的。特別是引導學青或是主日學高中生進入主堂的輔助。

我的希望
台語如此優美,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禮物。然而因為使用它的人越來越少,它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將死的語言(Dying Language) 」。如果我們這一代不努力嘗試,抱著即使不「輪轉」也要堅持跟下一代說的精神來使用,我們將眼睜睜的看著它變成「死去的語言(Dead Language) 」,消失在我們當中,這是一件多麼可惜又令人難過的事啊。所以,即使教會應該以宣教為第一,並考慮各族群的需要,但我仍希望,不論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以後,我們的教會仍然會一直有台語禮拜。如果你跟我有一樣的期待跟看見,我們就要從現在、從自己家裡、即使不習慣甚至勉強自己,也要一起來多說台語。

p.s.「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猶太人在亡國後能再建國,他們家庭對歷史與語言跟重視與傳承,正是我們的榜樣。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