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雨林風貌(一)/曾榮振

最近,我在一個貼著「巴西」標籤的小盒子裡,找到我想要的東西:一張有著亞馬遜流域最迷人景致的明信片,日期是2003年12月22日,收件人是我自己,這張明信片便是本文的起點。

「榮振,你好。
這是我在亞馬遜河的第一個早晨,我從中游的瑪瑙斯(Manaus)漫步到碼頭邊。亞馬遜銀輝生波,河面上清晨的陽光如一枚發亮的銀幣穿透灰黯天空,映射在綠色地獄成排的古老建築上。在岸邊,我的視線跟隨遊覽船的身影,它像隻螢火蟲飛掠河水。」

如今,讀著這張泛黃的明信片,我可以感覺自己愉悅自在,雀躍非常。佇立在亞馬遜河岸,右側是流向大西洋的寬廣河口,左側是跨越四個國家的上游源頭。它不僅是一條河流,還包括整個流域,兇殘而狂野。數千年來一如往昔,絲毫不改其肅穆而難以捉摸的面貌。

2012、2015年再度探索神秘的亞馬遜,因為我一直相信,地球是個越深入發掘越有味道,也是擁有強韌生命力的世界。

旅行,不只是把一副身軀從某個地方移到目的地,而是在一個想像中言語無法形容的時空遨遊。無論目的地何在,其實也是一種內在的探索。這時,你將發現你的感覺,還悠遊在一個文字勉強能夠描述的極限邊緣。

其實,亞馬遜整個流域,面積約有320萬平方公里,主流河道總長6,515公里,為世界第二長河(尼羅河第一,長江第三),四分之三的流域位在巴西境內。

亞馬遜河發源於安地斯山脈(Andean Sierra),縱貫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祕魯和玻利維亞。地形由西向東傾斜,延伸至巴西境內則為平原雨林,河水順流而下,直奔大西洋出海,淡水約為世界的15%,流量之大難以想像。河口有330公里,相當於台灣頭到台灣尾,坐落其中的馬拉侯島(Marajo Island)大小跟瑞士差不多。我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它的廣大無垠,可能比統計數字更令人吃驚。

自古以來,來自不同國家的探險家,紛紛前往亞馬遜發掘真相,他們測量河川、高山、湖泊與洞穴,並為山岳命名,詳細記載沿途發現的各種魚類、動物、昆蟲、樹木、蛇類與人種。最著名的是18世紀德國自然科學家洪堡(Humboldt,1768 - 1859,地理學史上的自然地理學之父,後世為紀念其貢獻,在柏林設立洪堡大學),他沿著一條不知名的河流航行了四個月,後來將這條河流命名為亞馬遜河(Amazon River)。

在亞馬遜,萬餘條大小支流有如蜘蛛網般蜿蜒其中,還有數不清的潟湖(指河岸附近泥沙堆積成堤防狀,河水為其攔截而成的湖泊)。雨季5 - 8 月,比起乾季水位足足有19公尺落差,整個流域的些微陸地連同樹木全被淹沒,形成廣大到難以筆墨形容的水面,這就是「亞馬遜流域」,而不是單一的亞馬遜河。

從聖保羅飛往亞馬遜中游大城瑪瑙斯(距河口約2,800公里)航程四小時,噴射客機十分平穩。來到亞馬遜上空,下方的森林全是原始林,沒有一點路徑、小屋或炊煙,只是一片片的綠、綠、綠,綠得如蒼海一般。在朵朵白雲下,隨處可見河水粼粼的光芒。這座雨林在沉悶的天空下,綿延數千公里。沿著大西洋岸,越過巴西境內,直抵太平洋岸的安地斯山脈。我還記得,每次造訪這塊深不可測的流域,深受南美心臟地帶如此雄偉景致所震撼。

1913年以前,亞馬遜流域還是個神祕的地方,遠離世界文明,連最頑強不屈的探險家也深入不了。因為難以穿越的茂密雨林,沒有公路連結,還有河流洶湧萬分,不管是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都寸步難行,滾滾波濤讓歐洲殖民者也望之卻步。甚至探險家來到這裡,面對水患、疾病、致命的生物、印地安人的攻擊,甚至可能餓死,的確是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 - 1919)於1914年卸任後,前往亞馬遜探險。經過九死一生的116天旅程,在4月26日走出迷霧叢林。他在《穿越巴西荒野》一書描述:「雨林裡的光影、幻景,尤其是真實世界中微乎其微的變化,幾乎讓人無法察覺,世界宛如暫時走入虛幻。儘管雨林仍舊是雨林,卻隱藏著不寒而慄的陰森,一切猶如陌生人的偽裝。即使小如毒螞蟻、毒蜘蛛,大如鯰魚、鱷魚、食人魚,都有致命的成分,隱藏的危險幾乎無所不在。」
我之所以在12年內三度走訪,目的地就是河流、沼澤和珍奇物種。無邊無際的亞馬遜流域,真的沒人知道會走到哪裡,看得愈多,領悟就愈多,繞過大半個雨林,只為了觀察不屬於人類的地方。

的確,來到亞馬遜流域,儘管遍地死寂,雨林還是讓人驚喜連連。對此,我留下這樣的印象:
「在一片安謐中,一點最微小的聲音干擾,都會讓四周瞬間凍結。死寂裡,全體活物都在摒息恐懼地等待著,一場又一場的殘酷殺戮即將展開,潛行者神出鬼沒的突襲,發出淒厲的尖叫劃破寂靜夜空。」

在亞馬遜的每一刻,都像永恒,也都讓人摒息。雨林的盡頭在哪裡?生命的盡頭在哪裡?(待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