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你著斟滿它/林信男

基督教最重要的節日:受難節與復活節
馬太福音20章第17至28節的經文,是描述受難週前,耶穌帶著十二門徒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一般非基督徒所認識的基督教節慶,可能以聖誕節為主。有不少基督徒也隨著非基督徒,以為聖誕節是最重要的節慶。這實在有負耶穌基督救贖之恩。從歷史上來看,我們並不知道耶穌降生的日期。目前我們把12月25日定為聖誕節,其實是基督教傳入羅馬後,羅馬人把原來他們所拜的神的節慶,改為慶祝耶穌的誕生而來的。希臘正教的基督徒並不在這一天慶祝耶穌誕生。而以巴勒斯坦的氣候來看,耶穌誕生的時間不可能在12月。因照聖經所載,耶穌誕生時,那些後來去看耶穌的牧羊人,是夜間在曠野看守羊群時得到天使的消息的。巴勒斯坦的氣候,在12月的夜間,在曠野看守羊群,大概是冷得無法忍受的。牧羊人仍能在曠野過夜的時間不應該是12月天。反觀受難週及復活節的時間,可從猶太人的逾越節準確算出。所以教會曆每年能排定這兩個節期的日期。更重要的是從信仰的角度來看,若只有耶穌的誕生,而沒有後來的受難及復活,就沒有今天基督教的信仰。耶穌的誕生是為了後來的受難及復活,才會和我們人類有深層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把受難節及復活節定為基督教最重要的兩個節期。清明節是台灣人民的重要節日,它的時間與受難節及復活節很接近。台灣的基督徒如果能把這三個節日規劃整合,未嘗不是基督信仰融入本土文化的一個有意義的構想。

成為僕人
讓我們一起來看經文。從17節到19節,耶穌在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上,再一次向門徒說明他到耶路撒冷後會被出賣、定死罪、釘十字架,以及第三天要復活。這是耶穌第三次向他的門徒預言自己的受難和復活。可是很諷刺的是他的門徒卻把它當耳邊風,或者他們想當官想瘋了。我們來看20至21節,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帶著兩個兒子向耶穌要求耶穌當王時,能坐在耶穌的左右兩邊,換句話說,就是當左右宰相。22節耶穌回答他們兩個,說他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並反問他們兩個,能飲下耶穌所要飲的杯嗎?雅各和約翰若真的了解耶穌所問的,是指要被釘十字架,我猜這兩兄弟就不會回答說:「我們能了」。23節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使徒行傳12章第1及2節,記載雅各被希律王用刀殺了。以及約翰年老時被放逐在拔摩海島,就應驗了耶穌所講這句話。我們再來看24至28節,首先是其他十個門徒對雅各和約翰很生氣,因為他們也在夢想當官。也許彼得這個學生頭心裡在想他們兩兄弟算老幾,居然想當宰相。那些門徒跟隨耶穌已有三年了,卻仍不了解耶穌所說的「上帝國」並不是要推翻羅馬帝國,建立地上的王國。就連稱耶穌為「基督」的彼得,他心裡所期待的也是地上榮耀的君王。於是耶穌再一次教導他的門徒有關天國的倫理。在上帝國,只有那願謙卑自己,服事別人,甚至願為眾人捨命的,才能做領導人。而耶穌自己立下好的榜樣。耶穌為門徒洗腳,甚至為世人捨命,死在十字架上。念這段經文,讓我想起一段一位曾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當醫師的人所寫的故事。故事說該醫師擔任住院醫師時,有一禮拜天他值班,一大早就看到當時擔任院長的蘭大弼醫師到病房來。然後蘭院長拿一條毛巾及一盆水往病房走。該醫師很好奇,偷偷地跟在後面,想看看院長是要做什麼。結果他發現院長是替一位前一天車禍,雙腿癱瘓被送進醫院,又不知道家屬在那裡的病人擦身體。因為是禮拜天,院長不想麻煩值班的醫護人員,就自己一個人去伺候那位素不相識的病人。蘭院長以謙卑的心,力行耶穌有關作大人物的教導,實在令人敬佩。

你能飲這杯嗎?
這段經文對今日的基督徒有很多值得深思的教導及啟發。首先我們要反省我們自己是否也常犯了自私自利的過錯。當我們讀此段經文時很可能也和當時其他十個門徒一樣,非常惱怒約翰、雅各及他們的母親。但只要我們仔細反省,我們不也常犯同樣的毛病嗎?也許我們受洗成為基督徒已經好幾年了,可是我們真的了解耶穌的教導嗎?我們所追求的是上帝國或這世上的國呢?我們常向主求讓我們或我們的子女功成名就,卻不肯學耶穌的榜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我們不甘心,面對所遭遇的苦難,埋怨為什麼我要背負十字架。當我們心中不平時,我們最好能靜下心來禱告,仔細聆聽主耶穌的話說:「你能飲這杯嗎?」

小心翼翼端下苦杯
每次守聖餐時,當我們端起杯來時,最好能好好地再次省察,想想耶穌問雅各和約翰的話,「你能飲此苦杯嗎?」也許你正面對痛苦不愉快的事情,或你的身體有嚴重疾病,你被冤枉誤解,婆媳之間或兄弟姐妹之間不和,失去親人或財產等等。這些苦難是真真實實的苦杯,你是否願意伸手把它接下來?你願意把它飲盡而不逃避嗎?也許你在此煎熬下,極其痛苦,就像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心非常痛苦,幾乎要碎裂」。路加福音22章43節記載在耶穌極度憂傷中,「有一個天使從天上向他顯現,加強他的力量。」今天誰來扮演此天使角色加添力量給遭遇苦難的人呢?每一位基督徒都有責任及義務擔任此天使角色。1951年台中市的台中佛教會館負責人德林法師生病過世。他是屬於日本佛教的的曹洞宗,所以有結婚。當他過世時,留下妻子及9個未成年的子女。當時佛教界的人關心的是誰能搶下台中佛教會館當住持,沒有人去關懷那位寡婦及她所要撫養的9個子女。在她極其痛苦的時候,有一位長老會台中民族路教會的平信徒姐妹適時的擔任加添力量給那位寡婦的天使,勇敢地進入台中佛教會館,帶給安慰,也帶領她參加教會的聚會。這位沒有進過學校念書的寡婦因而獲得力量,雖然有許多困苦擺在她面前,她都樂意接下苦杯。她必須面對佛教界加給她「叛教」的嚴厲指責,她被逼搬離台中佛教會館,她必須面對9個子女的生活及教育費用。她伸出雙手,小心翼翼地端下苦杯,並飲盡它。她的9個子女後來都完成大學教育。她自己也努力學羅馬拼音,而能閱讀白話字聖經及刊物。她的晚年身受氣喘病之苦。高雄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她的第四個兒子被軍法審判,後來被送綠島坐牢。最後她患了骨髓喪失造血功能的疾病,在病危時,她最小的兒子想從美國回台灣探病的要求也被當時的政府拒絕。在臨終前,牧師為她禱告,並問她是否仍確信耶穌為她的救主,願意一切順從上帝的安排時,她以很堅定的口吻回答說:「我願意」。她沒有埋怨上帝,質問上帝為什麼她那麼盡心盡力地愛主,卻還遭遇那麼多苦難。她恭恭敬敬地端起杯子,把它飲盡,她就是我的母親。

憂傷與喜樂之杯
最後我們必須了解憂傷的苦杯與喜樂之杯是不可分離的。葡萄必須先被壓碎才能釀出美酒。當我們像葡萄般被壓碎時,怎能想到我們將變成美酒?如果沒有受難節,就沒有復活節的喜悅和快樂。耶穌面對苦難不但沒有逃避,他還將此苦難變成救贖及對人類的祝福。基督徒在世上一樣會遭遇許多苦難,就如耶穌對門徒所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重要的不是遭遇苦難,而是如何看待它、處理它。基督徒應學習耶穌勝過苦難,使苦難變成祝福。求主讓我們以堅定的雙手,舉起每個人手中的杯,像聖詩583首的歌詞所說:「主你著斟滿伊, 我願伸手來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