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愛我們的什麼?(二)/吳得力牧師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14-10-19 22:21
吳老師驚嘆道:「你好誠實喔!」然後用德語替我翻譯,黃勝雄醫師也用了好些英語,向泰森博士翻譯我的提問。
泰森博士回答:「我曾經用這些經文,講了兩篇道。在德國,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位流浪漢去見牧師,說:『我想要參加你們的聚會。』牧師答:『請你下個禮拜再來,我們會為此禱告,然後告訴你,我們的決定。』後來,上帝在夢中,向這位流浪漢,說:『你不要去參加這個教會;因為,過去幾十年來,我想要進去,都不能。』我是相信耶穌有這樣做的,這叫作『symbolic action』(象徵性的行動);好像某些先知傳講信息的時候,他的身上要有特別的動作,裝飾等。他不是常常這樣做,但是他確實有做過。為了要傳達一個信息:上帝愛那些社會邊緣的人。』」泰森博士舉例說明:施洗的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蝗蟲野蜜;上帝吩咐先知耶利米用人糞來烤自己要吃的餅,後來上帝改為用牛糞。都是象徵性的行動,為了加深聽眾對他的信息的印象。
我又問:「那個『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故事,耶穌真說過那個故事嗎?還是路加自己說的?」(路十六19-31)在提問以前,我可是一點都沒有查考過其他聖經學者的解釋,便自以為是地鼓起勇氣問,只是想知道耶穌基督的權威是什麼?也想認識這位一生都在研究新約聖經的學者,他心中的耶穌基督的權威是什麼?
「極有可能,耶穌說了那個比喻。他採用當時猶太人熟悉的(教導孩子們的)民間故事這樣說了。」最後,他看著我,然後開始一連串地說話;我感到他即將說的話,是給我的;承蒙他同意,我把他這段話給錄音下來。
「當耶穌與這些罪人,稅吏,妓女見面的時候,並沒有前提說,我來與你們吃飯,是為了要你們悔改,信主;耶穌沒有期待要改變(convert)他們;要他們回到正常生活。如果耶穌是這樣的期待,那麼他去了;結果是他們有人如他所期待的,成了正常生活的人。那麼,耶穌便會被人稱讚說,『耶穌是聖人』。耶穌所做的,是對當時的社會提出更嚴峻的挑戰,『不可以用信主,悔改;或者脫離現在的苦難,來作為你們幫助窮人的期待』。」
他這樣說,反倒讓我感覺奇怪了;微笑地答謝,我不再追問,因為,為我根本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不知道怎麼提問,就表示我根本不懂!回到萬華;內地會林廸真宣教士聽了『symbolic action』(象徵性的行動)那段談話,立即反應:耶穌基督常常這樣做,而且習以為常地做,門徒們才會銘記在心,並且記錄下來。
過了些日子,隨意地聽了一位牧師的證道詞,大意是說:「耶穌傳道給人聽,最終目的是要人『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可十二30-31)。這話讓我開始明白,想要追問了,因此,去讀了一篇他寫的文章;摘錄一段:
新派會說這樣的愛太功利。他們以為神的愛應該是更高貴、更偉大的愛。但是,如同我們不會愛一個不美、不善、不肯悔改的賭徒、酒徒和色狼一樣,奧古斯丁認為神愛我們,是愛那變成美好後的我們。我們領受神的愛以後,能回復到神起初所創造的美好,因為神不會廢掉祂所造的。因此,上帝愛那些祂所揀選,會改變回祂原來所造、會把過去失落的美好找回來的我們。因此,我不會去愛一個人身上的貪,懶,自義,謊言,暴力等;而,我愛這樣的人(不愛他的罪行),是因為我深知上帝的愛也是如此,而且這樣的愛會有能力把失落的人找回來(漸漸改變成愛上帝,愛人的樣式)。(註:文章標題:「神愛我們的什麼?」康來昌講。感謝康來昌牧師同意得力使用他的文章。「道」網站;http://word.fhl.net)
以上三位基督信徒,強固而優雅地告白他們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論到基督信仰,先賢們說:「學術,不等於權威」,「別埋沒你的頭腦」!
「基督徒相信的是什麼?」過去兩千年來的前人們一再辯論過的,基督教大公信仰是什麼?神給我恩典,使我能認識祂,事奉祂,並得以禱告:「主啊,求你賜給我愛祢的想望!」
2001年6月,中華福音神學院希臘文老師,許宏度(華人,OMF宣教士),在畢業生餐會中,說:「得力弟兄,你有好弟兄,學生會長謝榮生,還有黃宗儀,來替你向我求情,我才『算你60分及格』讓你可以畢業;其實,你根本不及格。」又,高雄海專畢業,去到海洋大學,微積分是在暑假重修班中,硬背老師給的考題與解答,我才勉強及格的。
禱告:聽說我要訓練腦力,在讀《詹森微積分》;沈其光弟兄,立即回應,甚至引用研究文獻,說,「研讀希臘文,有助於腦皮質的皺摺加深。」(意思是,腦力會更好!)。因此,我已經停止微積分的自修,卻還在猶豫要不要複習《新約希臘文》。要重溫術業,頗有抓住漸漸消逝的青春的意圖。
後記:2014/8/5;耶和華見證人會,在萬華的聚會所的一位受訓過的會員,來到活水泉門口,向我們打聽起他們在公園裡探訪認識的一位露宿者;我們的另一位弟兄曾受邀去過那裡聚會。得力,淑華與她針對三位一體的教義,耶穌基督再來的日子,有了幾分鐘的針鋒相對。最後我們雙方,倉促,平和地散去。哦!關心「露宿者」的各類宗教信徒可是愈來愈多囉。我實在需要仔細地讀聖經。(全文完)
泰森博士回答:「我曾經用這些經文,講了兩篇道。在德國,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位流浪漢去見牧師,說:『我想要參加你們的聚會。』牧師答:『請你下個禮拜再來,我們會為此禱告,然後告訴你,我們的決定。』後來,上帝在夢中,向這位流浪漢,說:『你不要去參加這個教會;因為,過去幾十年來,我想要進去,都不能。』我是相信耶穌有這樣做的,這叫作『symbolic action』(象徵性的行動);好像某些先知傳講信息的時候,他的身上要有特別的動作,裝飾等。他不是常常這樣做,但是他確實有做過。為了要傳達一個信息:上帝愛那些社會邊緣的人。』」泰森博士舉例說明:施洗的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蝗蟲野蜜;上帝吩咐先知耶利米用人糞來烤自己要吃的餅,後來上帝改為用牛糞。都是象徵性的行動,為了加深聽眾對他的信息的印象。
我又問:「那個『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故事,耶穌真說過那個故事嗎?還是路加自己說的?」(路十六19-31)在提問以前,我可是一點都沒有查考過其他聖經學者的解釋,便自以為是地鼓起勇氣問,只是想知道耶穌基督的權威是什麼?也想認識這位一生都在研究新約聖經的學者,他心中的耶穌基督的權威是什麼?
「極有可能,耶穌說了那個比喻。他採用當時猶太人熟悉的(教導孩子們的)民間故事這樣說了。」最後,他看著我,然後開始一連串地說話;我感到他即將說的話,是給我的;承蒙他同意,我把他這段話給錄音下來。
「當耶穌與這些罪人,稅吏,妓女見面的時候,並沒有前提說,我來與你們吃飯,是為了要你們悔改,信主;耶穌沒有期待要改變(convert)他們;要他們回到正常生活。如果耶穌是這樣的期待,那麼他去了;結果是他們有人如他所期待的,成了正常生活的人。那麼,耶穌便會被人稱讚說,『耶穌是聖人』。耶穌所做的,是對當時的社會提出更嚴峻的挑戰,『不可以用信主,悔改;或者脫離現在的苦難,來作為你們幫助窮人的期待』。」
他這樣說,反倒讓我感覺奇怪了;微笑地答謝,我不再追問,因為,為我根本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不知道怎麼提問,就表示我根本不懂!回到萬華;內地會林廸真宣教士聽了『symbolic action』(象徵性的行動)那段談話,立即反應:耶穌基督常常這樣做,而且習以為常地做,門徒們才會銘記在心,並且記錄下來。
過了些日子,隨意地聽了一位牧師的證道詞,大意是說:「耶穌傳道給人聽,最終目的是要人『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可十二30-31)。這話讓我開始明白,想要追問了,因此,去讀了一篇他寫的文章;摘錄一段:
新派會說這樣的愛太功利。他們以為神的愛應該是更高貴、更偉大的愛。但是,如同我們不會愛一個不美、不善、不肯悔改的賭徒、酒徒和色狼一樣,奧古斯丁認為神愛我們,是愛那變成美好後的我們。我們領受神的愛以後,能回復到神起初所創造的美好,因為神不會廢掉祂所造的。因此,上帝愛那些祂所揀選,會改變回祂原來所造、會把過去失落的美好找回來的我們。因此,我不會去愛一個人身上的貪,懶,自義,謊言,暴力等;而,我愛這樣的人(不愛他的罪行),是因為我深知上帝的愛也是如此,而且這樣的愛會有能力把失落的人找回來(漸漸改變成愛上帝,愛人的樣式)。(註:文章標題:「神愛我們的什麼?」康來昌講。感謝康來昌牧師同意得力使用他的文章。「道」網站;http://word.fhl.net)
以上三位基督信徒,強固而優雅地告白他們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論到基督信仰,先賢們說:「學術,不等於權威」,「別埋沒你的頭腦」!
「基督徒相信的是什麼?」過去兩千年來的前人們一再辯論過的,基督教大公信仰是什麼?神給我恩典,使我能認識祂,事奉祂,並得以禱告:「主啊,求你賜給我愛祢的想望!」
2001年6月,中華福音神學院希臘文老師,許宏度(華人,OMF宣教士),在畢業生餐會中,說:「得力弟兄,你有好弟兄,學生會長謝榮生,還有黃宗儀,來替你向我求情,我才『算你60分及格』讓你可以畢業;其實,你根本不及格。」又,高雄海專畢業,去到海洋大學,微積分是在暑假重修班中,硬背老師給的考題與解答,我才勉強及格的。
禱告:聽說我要訓練腦力,在讀《詹森微積分》;沈其光弟兄,立即回應,甚至引用研究文獻,說,「研讀希臘文,有助於腦皮質的皺摺加深。」(意思是,腦力會更好!)。因此,我已經停止微積分的自修,卻還在猶豫要不要複習《新約希臘文》。要重溫術業,頗有抓住漸漸消逝的青春的意圖。
後記:2014/8/5;耶和華見證人會,在萬華的聚會所的一位受訓過的會員,來到活水泉門口,向我們打聽起他們在公園裡探訪認識的一位露宿者;我們的另一位弟兄曾受邀去過那裡聚會。得力,淑華與她針對三位一體的教義,耶穌基督再來的日子,有了幾分鐘的針鋒相對。最後我們雙方,倉促,平和地散去。哦!關心「露宿者」的各類宗教信徒可是愈來愈多囉。我實在需要仔細地讀聖經。(全文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