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的工作/Mingku陳彥龍傳道

這個星期有機會前往桃園縣復興鄉的巴陵,訪問以前在加拉教會牧會的牧者。巴陵在哪裡呢?就是著名的拉拉山神木區,有台灣著名的檜木群,是個避暑勝地,也是香甜可口的水蜜桃盛產地。加拉教會的獨特在哪裡呢?當你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開往巴陵群山時,從至高點的位置向下看,就會看到一艘方舟,停靠在群山之中,那就是加拉教會。不同於巴陵部落的繁華與往來的人朝,卡拉部落是個寂靜與自然一體的部落。


在台灣,原住民的宣教經驗在整個宣教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一頁,每個部落裡雖然有各自的特色,但一定都會有基督教會的建築。每一個部落都有一間教會,這足以說明基督宗教在原住民部落社會的發展是很興旺的。隨著時間的演變、社會經濟的變動,這個盛況已經慢慢衰退,青壯年的族人們移往都市生活,部落教會開始面臨結構下的環境處境。當然,當基督宗教進入部落的生活時,原有的文化與崇拜也受到很大的衝擊跟演變,像是現在的部落豐年祭已經多以禮拜的方式進行,或是祖靈祭的問題,始終存在著一定的張力。


這次訪問主要是希望能夠對原住民部落的「聖靈更新運動」有一點瞭解,尤其是泰雅族的部落,先知式的啟示恩賜,在部落造成很大的信仰更新運動,當然不只是在泰雅族,其實在排灣族、阿美族、魯凱族等,都有這樣的宗教歷史。基本上通稱這個為「靈恩運動」。在美國的基督教發展過程裡面,其實也經歷過三波的聖靈復興運動。為什麼用「復興」這個字呢?因為對於像美國或是歐洲這種以基督教立國的社會,信仰的價值或是形式是普羅大眾的共同認知,從衰退到進步的過程就是復興,比如說在台灣的宣教運動就不會稱「復興」,而是用「倍加」或是「全台歸主」這種從不信到信的詞語。


因此,在90%都是基督宗教信仰的原住民部落,聖靈運動帶來的是復興的效果。像這樣領受到獨特恩賜的族人被稱為先知。上帝會透過他們說出上帝要啟示的話語,可能是針對教會處境,也有是針對個人在生活或是信仰上的需要。但很有趣的,這個復興的現象,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怎麼看呢?就以這位部落的先知是否一直持續,或是在某一段時間後就不再說上帝的啟示。

不知道我們對所謂的「靈恩運動」的印象是什麼?或是我們自己怎麼去理解什麼是「靈恩運動」?耶穌在世的時候,曾經告訴他的門徒,當他離開後,他會差派另一個使者來,就是聖靈保惠師,會與所有人同在。當耶穌復活向門徒顯現時,他告訴門徒,聖靈會臨到他們身上,那時就會充滿能力,要為耶穌作見證。根據這個,聖靈的工作是上帝同在的明證,同時也是門徒能力的來源。而保羅呢?他對於聖靈恩賜的看法,在哥林多書信裡有很詳細的論述。事實上,保羅在他的書信裡,一直提到聖靈的恩賜有很多,都要因著愛來建造教會。


可能我們平常所聽到的靈恩,是指形式或是某一個教派的通稱,不過在這次的訪問中,我發現這種靈恩運動是一種特殊的,且不是普遍的;是指在某些人的身上,用信仰的話說,就是上帝揀選的,或是上帝特別賜下的恩賜,說先知式的話、看見異象,或是醫治。這對退休的牧者夫婦,師母被稱為先知,她分享這樣的經驗,是因為她很渴慕上帝的恩賜,因此她參與一些禱告的聚會,也禁食四十天,開始會說上帝的啟示,但不是說預言的或是指責人的,而是在聚會中,或是在跟人的分享裡面,可以將上帝要說的話傳達出來。另一方面,師母分享,她多數說的都是聖經裡面的話語,也就是上帝透過自己的話要來幫助人的生命。


牧師的角色令我很感動,通常這種靈恩會越走越窄,但牧師常常會以聖經來檢視或是幫助師母。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就有領受這樣恩賜的長老,因為沒有牧者的檢視,就開始越走越偏,不是造就教會,反而是讓分裂越來越多。受訪的師母有提到一件事,就是過去被稱為先知的族人,後來就不再有這樣的恩賜,這跟他們自身的生命狀況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驕傲、喝酒,或是其他不討上帝喜悅的事,這樣的恩賜就不再出現,好像被上帝收回一樣。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靈恩通常與社會福音運動是兩條平行不交集的線,可能在部落裡是充滿靈恩的思維,但在神學院卻是走社會福音運動路線,這兩種思潮在牧者的身上就會顯出不同的影響力,若是沒有整合好兩種在信仰的回應,可能就會出現比較極端、一定要哪一種的堅持。


我在想,為什麼靈恩運動一直都是很有爭議的議題?可能就在於外顯的表現,像方言、或是倒地、靈歌等。因為這些外顯的行為會讓人有期待、有渴慕,說敬拜讚美就算是靈恩,那是很表面的,因為這對很多族群來說,就是本來文化的表現方式。不過,現在有些教派強調的靈語或是方言,倒是很少出現在部落的更新復興運動中;反而是在訪談中,師母說他們曾有唱靈歌的經驗,但所唱的文字是泰雅族的話,而不是那種舌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標記,聖靈的工作會透過民族文化語言的方式顯明出來,這就跟現在的靈恩教會有了分別;不是一直強調某些現象或恩賜,而是在真正的需要跟教導上,說出上帝的話。


我相信聖靈的工作從耶穌時代就已經在世界之中,並且不止從過去到現在,也將繼續動工在將來,在預備努力追求的教會身上。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