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幾乎被淹沒在荒草中的後山故事──三叉山事件(七)/劉漢鼎

(七)魂歸何處?十月中旬,憲兵曹長後出走攜帶城戶臨終轉交的收屍報告書、遇難者軍籍號碼牌,以及遺物等下山,面交前來臺東的美軍派遣隊長。美方除為搜索隊犧牲二十六條尊貴的生命而深表哀悼外,並說明這上架失事軍機,係載運自菲律賓日軍俘虜營釋放的軍官(最高階為少將)返國。而遇難犧牲的人數,據說跟關山郡日警二名、日憲兵七名、阿美十二名、福佬一名、客家一名、平埔一名、布農一名、卑南一名,共計二十六名,正好相等。美軍派遣隊離開時,曾經表示﹕三年後將再派人前來收拾美軍遇難者遺骸,而對犧牲者應該會有所表示。然而,由於日本戰敗,警察機關隨著解體,整個事件就隨公祭而正式落幕。從此以後,一切的苦難皆由家屬獨自承擔,而關山庄民人道援助的義行,亦僅在鄉野之間,輾轉相傳。隨著活存者的相繼凋零,事件始末逐漸模糊,事蹟亦逐漸為人淡忘,獨留五十二名中、日、美三國死者的幽靈,飄盪於中央山脈新武路溪流域的山谷中。」

施教授這篇文章寫得相當詳細,內容也非常感人,其中有兩位日本人最讓人欽佩,一位是第一陣搜索隊的隊長城戶八十八,另一位是第二陣搜索隊的隊長落谷順盛。當時日本已經宣布無條件投降,在台的日本人應該也只是在等待投降完成後準備被遣送回國,然而他們並沒有因此怠忽職守。當任務交代下來時,第一時間就願意勇於承擔責任,身先士卒帶隊上山搜救。而且城戶警部補明知道高山天候難測,停留越久越危險,然而也許因為對空難者的尊重,也許是出於日本武士道的榮譽感,他就在現場完成了大部分的資料蒐集和死難者埋葬的工作,直到天候已經明顯惡劣到不離開不行時,方才下山。然而終究因為天候太過惡劣,讓兩位隊長先後力竭而亡。而全部搜救隊員,包括了日本人和台灣人,包括了平地人和原住民,死難者總共高達二十六人,以當時的時空環境,應該也不會有任何撫卹或慰問金。若沒有有心人士如施教授訪查記錄,地方人士為他們立碑,他們的事蹟可能也和他們的屍骨一樣,永遠被埋沒在荒煙蔓草中了。(待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