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幾乎被淹沒在荒草中的後山故事──三叉山事件(一)/劉漢鼎

最近到關山親水公園散步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紀念碑,叫「三叉山事件紀念碑」。碑文全文如下:
「民國三十四年,昭和二十年,西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九月十日左右,一架美國軍機自菲律賓載運日軍俘虜營釋放的美國軍官返國,卻在中央山脈三叉山東北方約六公里處撞毀,機上二十六名乘員全部罹難。 臺東廳應美方請求,派遣憲兵、警察和民壯分二陣隊入山協助收屍埋葬,關山郡(現關山分局)首先組成第一陣搜索隊,包括警察二名、憲兵三名、布農壯丁三名,以警部補城戶八十八為隊長,於九月十八日自霧鹿駐在所出發入山。其次由關山庄挑選雷公火、德高班寮、里壟、水井仔、崁頂、月野等地阿美、平埔、福佬、客家等民壯七十名,及警察四名、憲兵十五名,共計八十九名,組成第二陣搜索隊,並以巡查部長落谷順盛為隊長,於九月二十七日自新武路駐在所啟程入山。 第一陣與第二陣搜索隊在九月三十日即將於失事地點會合之際,適逢超級颱風過境,曝露於中央山脈三千公尺以上荒山野谷的救援助人員,經一日夜狂風暴雨侵襲,二十六人死亡,包括阿美族十二名、福佬一名、客家一名、平埔族一名、布農一名、卑南一名、日警二名、及日憲兵七名。 由於日本戰敗,警察機關解體,且國民政府尚未完成臺灣接收,而使此一犧牲中、日、美三國五十二名尊貴生命事件在十月十二日關山庄舉行公祭後正式落幕。從此以後,一切的苦難皆由家屬獨自承擔,而關山庒民人道援助的義行,亦僅在鄉野之間,輾轉相傳。為免三叉山事件完全淹沒於歷史灰燼之中及悼念美軍、日籍軍警,並彰揚遭難庒民及跨國救難的人道精神,特立碑簡述事件發生始末。」

這一個紀念碑建碑於2001年,也是事件之後56年時,碑文是由當時的關山鎮鎮長許瑞貴所立。我在讀完碑文時,有些驚訝。這是一個跨國際,跨族群的人道搜救行動,當時因為遇到颱風,導致救難隊員慘重的死傷。故事顯然並不簡單,何以我從來不曾聽聞過相關的報導?而且立碑人是關山鎮長,表示這是地方人士自發的行動,那我們的中央政府官員,日本方面和美國方面,難道都只認為這只是小事一樁,不值得紀念?好奇心讓我回來後,開始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我發現資料記錄最完整的是師大地理系教授施添福寫的一篇文章「三叉山事件」(該文節錄自『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以日治時期關山地方為例』,pp.29-36,東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2000年10月6~7日,台東師院)。全文稍長,應該是施教授訪查倖存的救難隊員所寫成,對於救難隊員受難過程記錄的很詳細。全文如下:

「不論就世界史、中國史或臺灣史來看,民國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都是一個關鍵性的年代。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而結束了太平洋戰爭。然而就僻處後出的小鎮關山而言,民國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同樣是一個難於忘懷的年代。這一年的人、九月間,有三個颱風連續侵襲東臺灣的關山地區。其中,九月三十日發生於呂宋島東方海上、從恆春大武之間登陸的超大型颱風,為關山地方的百姓帶來一段鮮為世人所知,卻又傷痛無比的跨國救難事件。

(一)組成搜索隊:太平洋戰爭結束剛滿一個月,即昭和二十年(1945)九月十五日,關山郡山地霧鹿警察駐在所警部補城戶八十八,接獲入山打獵布農人的報告,在距霧鹿徒步三日行程的中央山脈三叉山( 3,496公尺)附近一帶,有一架美國軍機墜毀。鑑於事態嚴重,城戶警部補立即電告臺東廳警務課,並由臺東廳經臺灣總督府告知美國軍方,請求處置方針。美方初步決定組團赴臺東失事現場,但在末抵達前,委請日本憲兵隊和臺東廳警務課先行尋找屍體,以便美軍前往山上處理。臺東廳警務課接獲指示後,立即命令關山郡組成搜索隊,隊員包括警官二名、憲兵三名,以及布農壯丁三名等共計八名,並命令駐守霧鹿地區長達十六年,熟悉該山區地理狀況的警部補城戶八十八為隊長。(待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