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過後/Mingku陳彥龍傳道

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在復活之後與門徒們在加利利相會。在馬太福音裡面,門徒們前往加利利,在跟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就看見了耶穌,也就領受了我們當基督徒都很熟悉的大使命:「上帝已經把天上和人間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並且教導他們遵守我所給你們的一切命令。記住!我要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日。」這跟馬可的記述就很不一樣了,雖然馬可也是一樣有記載耶穌吩咐傳福音的使命,但過程卻不像馬太一樣這麼有信心地前往那個山上去會見耶穌,而是耶穌向兩個門徒顯現後,而其他的人竟然都不信,直到耶穌向所有人顯現,他們才相信並接受了使命,而且在馬可裡面跟與大使命的工作卻是很嚴厲的區分信與不信的結果。

路加把馬可裡面耶穌向兩個門徒顯像的故事描述得很完整,就是著名的以馬忤斯的路上,他們重述了耶穌受難的過程,卻是愁煩不認識祂,直到擘餅祝謝的記號,才使他們眼睛明亮。這裡耶穌也同樣顯現給十一個門徒看,他們也是驚慌害怕,但在路加,很有趣的是耶穌為他們開啟了明白聖經的心。當然,約翰是一本很不一樣的福音書,對於耶穌復活後的記述也很不一樣,主要放在兩個人身上,一個是多馬,另一個就是彼得三次回答「主啊,我愛你」的情形。

在使徒行傳裡面說到:「在升天以前,他藉著聖靈的力量給自己所選召的使徒許多指示。受害後四十天當中,他曾經向他們顯現許多次,用不同的方法證明自己是活著的;他讓他們看見自己,又向他們講論上帝國的事。當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照我對你們說過的,要等候我父親的應許。約翰用水施洗,你們卻要在幾天後受聖靈的洗禮。」如果這段時間是一個等待與預備,那可能有時我們會覺得這些門徒們,真的很幸福,因為他們可以經歷那種真正不一樣的地方,但對我們來說,好像有時其實是很困難的,到底更新變化的不一樣在哪裡,其實是很模糊的。

提出這個問題其實也是自己的問題,以前讀大學時,在學校裡面,就很奇怪為什麼團契裡面很熱心服事,很願意付出的,超過三分之二都是高中或是大學才信主的學生,當然不是說像我們這種第幾代的基督徒不熱心,而是,就是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改變是很明顯的。這星期有以前實習教會的青年問我:「你覺得健康的教會有哪些要素?」我想了一陣子,回答:「上帝、耶穌、聖靈還有人。」但我後來又補充說:「只要人的信仰健康,教會就會健康。」

基督教的信仰最重要的根基,就是耶穌「已經」復活了,除了馬太福音之外,其實另外三卷福音書的記載都是很貼近人性的,也就是人的軟弱就是這麼真實。信靠耶穌要付上的代價,如果是以死來做為最終目標的話,門徒會四散、會驚慌害怕,是很能夠理解的,因此耶穌向他們顯現有四十天之久,但這四十天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一輩子的時間。人的信仰要健康,怎麼樣叫做健康,可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這不像醫學報告一樣,有一定的數值範圍,是被叫做健康,超過了,就會慢慢朝危險區域邁進,而且會因為年紀、性別、身材而有所不同。但信仰的健康,要怎麼樣來計算呢?

讀很多聖經嗎?很會禱告嗎?讀聖經是基本的,禱告也不在乎言語。這兩項只是評量表裡的基本資料而已,健康的信仰會表現在人與人的衝突上,當我們與人有衝突或是誤會的時候,該怎麼解決就是信仰的功課,耶穌說如果我們在敬拜以前,自己與弟兄還有過節,就應該先去解決才來獻祭。表面上的和好,私底下卻議論紛紛,並不是真正的和解,健康的信仰會幫助我們去正視自己在這樣的衝突中,該如何說話,該如何去作和解的動作,該如何為彼此禱告,也會幫助我們在群體中互相尊重。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裡面都提供了很多這方面的教導,我自己比較喜歡將保羅的思想作為實踐的考量,而不是當作神學的論辮。在羅馬書保羅說,我們務要追求那促進和睦,彼此建立群體生活的事,這是保羅一個很重要的教會群體的觀念,就是要時常以他人的事為念。
健康的信仰的第二個指標就是對信仰的看重有多少,我想為什麼所謂的第一代信徒比較熱心的原因,這應該是很大不一樣的地方。說看重很抽象,實際一點就是像學生會不會利用聚會時間補習,或是教會有禱告會,但參加的人數卻遠不及崇拜人數,或是安排到有服事,也是姍姍來遲,不然就說,生活很忙,不要安排多的服事。當然沒有人規定信仰一定要如何表現,但從很多小地方,卻也可以看出信仰是不是健康。

而第三個可以參考的因素,就是保羅所說的:「若有人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簡單說,就是進步。可能是個性啊、成熟度啊,或是以前不願意作的事,現在願意且歡喜去做,反過來也是同樣的,某些事很上手,也願意分享給其他人一起來學習、來同工,這都是可以做到的改變。復活節過了,耶穌復活是不可抗辯的事實,我們也都有遇見了復活的主,這就是我們信仰的最根本,也是我們開始更新的起點。

勘誤:上週文章提及鄭南榕先生,因錯植其名字,在此致歉。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