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技與環境的信仰(二)/李宜澤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10-03-22 12:18
而信仰如何理解則是另一個問題。如同前面所述,Gina Ulysse點出在片子當中,只有納美人的信仰(而且這個信仰是拯救侵略者的關鍵),而沒有侵略者的信仰觀點。毋寧說,阿凡達呈現的是一種帝國模式的第一次接觸(first contact)故事,而不是那種傳教士帶著奇特機械與土著酋長進行誰的神比較偉大的辯論,那種交換與驚奇互相碰撞的接觸。然而這樣的敘事基調,誠然贏得觀眾在同仇敵慨上的理解,卻失去了引導觀眾對貼近自然的神祕關係究竟為何的進一步理解。在納美人的傳說裡,騎著飛龍的人可以成為神話式的領袖;這個領袖如果是其他族來的「替身」,也同樣可以被接受。但是以sky people的信仰來看,只有可以解釋的科學現象和團隊忠誠才是信仰。如果失去了科學能夠解釋的部分,或者背叛了忠誠原則,穿著納美人替身的sky people並無法和燒墾機器人或者是飛行攻擊器裡面的同類,溝通不同的信仰。
在台灣,也還有許多環境仍然受到科技的侵襲當中,例如最近一次的案例,就是中部科學園區三期在法院的裁定下,判決環評並不合乎規則,也未依照原則說明去告知原使用地主關於環境的問題,就直接讓工業開發過關。台灣從面對中國的崛起以來,就一直帶著一個迷思,那就是只有「拼經濟」才能夠救台灣、才能跟中國對抗。然而在這種思維之下,每個在台灣拼經濟的人,也都像阿凡達裡面的陸戰隊員一樣,坐在山林燒墾的機器人裡面來看待自己的環境。忘了自己原來曾經也生活在這塊福爾摩沙裡面,更忘記在這個寶島上還有許多不只是為了對抗中國經濟侵略而需要生存的人。在三鶯部落,在撒武瓦茲部落,在中科四期預定地的相思療,還有在樂生療養院裡的樂生老人們。這些人都跟我們分享同一塊福爾摩沙,卻沒辦法如同我們坐在那些可以燒墾的機器人上面。我們是不是應該為了他們,進入可以理解他們處境的阿凡達,來聽聽這個土地的不同聲音呢?
最後,驅使我寫這篇影評不像影評,報告不像報告的心得,是來自於一個想要討論宗教與代理者的巨大動力和問題。因為一次的聚會當中,傳道以原子小金剛卡通的誕生,來說明上帝對愛子的期待,與神性的世間代理者可能有的某種比喻關係,讓我覺得與「阿凡達」利用替身去學習另一種信仰的意象,有些隱約的對比與截然不同。原子小金剛的比喻主要是在肉體的失去與創造中,尋找信仰與自我身分的結合。而阿凡達所呈現的信仰對立,使得sky people以為開發替身是為了平息異議與展示威力,而非創造更多樣的溝通模式,失去了認識納美人與自身的信仰之間不同卻可交流的面貌。對於他者,對於自然,對於信仰,我們或許都在嘗試中長出獨特的阿凡達,然後改變自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