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什麼,學校就教什麼/陳業鑫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13-09-15 00:45
當韓國成均館大學與三星集團合作,為企業量身打造人才時,我國的大學畢業生還困在22K的低薪困境中,人看不到未來,形成集體失落的世代。當年輕人盲目地進大學,浪費人生最精華、學習力最強的四年青春歲月,甚至一畢業就背負大筆就學貸款,卻仍找不到待遇理想的工作,又受到高房價、高物價的擠壓,對整個國家、社會當然充滿憤怒。
其實形成這種現象的病因大家都知道:學用落差。當年輕人在學校學的都是未來就業用不到的學問,企業主雇用後還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培訓才能成為可用人才時,企業主當然無法提供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較高的薪資。這樣的病根如不從學校教育的課程內容改變,弭平學用落差,年輕人的低薪困境還是無解。
如何弭平學用落差?方法無他,將產業需求納入課程內容,為產業界量身定作人才。如年輕人從學校畢業時,即具備產業界需求的技能甚至職場經驗,企業獲得能直接投入生產、面對消費者服務的大聯盟即戰力,而不是要下放小聯盟農場繼續訓練的新手,企業才願意給年輕人大聯盟級的高薪及發展機會。
以臺北市勞動局為例,就是以前述成均館大學類似作法,與臺北科技大學合作,推出「車輛工程技師職能發展方案」四技產學專班,招收四十名學生。這些學生先在臺北市職能發展學院(北市職訓中心前身)接受一年完整汽修訓練,大一升大二暑假須通過國家技能檢定考試,取得汽修類科證照,大二到大三整整兩年,至各大車廠投入職場服務,利用周末假日回北科大上課,學習與汽修相關之機械、物理和光學等專業理論學分,大四再回到職能發展學院,接受進階技能訓練課程,取得第二張國家技能檢定證照,才能畢業。這些專班生和普通大學生一樣修128個學分,但學校理論課程只占72個學分,其餘20個學分在職能發展學院接受技能訓練,另有36個職場實習學分。專班生四年內拿到兩張國家技能檢定證照,且已有2年工作經驗,畢業時不僅有學位,還帶走專業技能和實務經驗。本專班開班時,來了四十幾家汽車業者,一家平均分不到一位學生。有業者向我抱怨只有40位學生不夠,光是他一家車廠就可以全部包下,而且這些學生只要能通過考驗,未來都是廠長級人才,沒有22K的問題。
只要將上述產學訓用的一條龍模式,在全國、各產業範圍大量複製,不僅能解決企業界缺乏技術性人才的困境,也能解決年輕人低薪的困境。我相信這個模式不是僅能降低青年失業率及提升薪資水準,甚至能大幅提升臺灣的經濟競爭力,短則四年,長則十年,必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