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力量大/Mingku陳彥龍傳道

上個星期參加青契的聚會,請到仰恩老師來分享有關世界文學與基督教的發展,從老師的分享及講義上的推薦書目,大概又會「大失血」了。參加完後有兩個收穫。第一是閱讀的好處,雖然人家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不過在沒有這麼多可以行萬里路的支持下,就選擇讀萬卷書好了。老師說他一週讀兩本書,天啊,這麼厲害,有刺激到我,所以立志把這一陣子買的書都拿出來趕快看。不過這樣做以後,發現其實每一天的生活中都有一些時間是可以拿來閱讀的,原來,問題不是閱讀幾本,而是太「著猴」,靜不下來,時間不知道都用到哪裡去了,哈哈!!

閱讀,對我而言,其實不單單是文字而已,也是讀進作者的生命故事,同時讀出自己的思考反省,也是幫助自己視野可以更開闊,然後思考事情的角度可以更深入一些,還有一個透過閱讀的學習,就是對文字的洗練。一邊看書的時候,都會想說這些作家怎麼這麼厲害,都會寫出這麼生動又有畫面的文字,而且還帶有很深刻的力量,或許就跟畫畫一樣,學畫畫的第一步通常都是臨摹,而文字應該也是這樣,比如說要形容一朵花,可能就說這花鮮豔動人,可是在作家的筆中,可能不會直接描述這朵花,而是透過描寫花周圍的樣子去讓人感受到花的獨特。讀聖經也是一種閱讀,也必須要安排在生活中的一個獨特的時段,如果按照讀進讀出的模式,那我們都應該在閱讀聖經的過程中讀進上帝的臨在,然後在自己的生命中讀出新的樣式。

因為是談世界文學與基督教,發現每個時代或是不同地區國家的文學,都會有重要的基督教的反省與作品,或是在寫作中呈現許多跟信仰有關的主題思考,對我而言,很有意思的那台灣呢?我記得在大學的時候修過一門跟台灣史有關的通識課程,主要是「台灣文學賞析」,那時我就選讀了賴和的作品,在週報的文章中我也曾經寫過,在那個動盪且沒有自由的年代,這些文學家們都會透過文字的力量,去表達對社會或是政治、經濟層面的反思,在戒嚴的時代,也有很多所謂的「禁書」,現在都很普遍可以翻閱到。現在讀這些文字,真的就可以很直接地進入到當時後的環境時空,這是我們現在這一代無法體會的生活。透過文字,表達對政府的不滿或失望,甚至在文字中盼望新的、自由的時代來到,不只是書籍,連當時代的歌曲都富有這樣的意涵,像是「望春風」、「補破網」,聽起來好像是一些市井小民的生活,其實是具有很深刻的對於自由的呼喊。

我就想到這個問題,到現在都還在想,台灣怎麼沒有基督教色彩的文學呢?像日本的基督宗教傳教的時間跟我們差不多,甚至日本更是難傳教的地方,可是遠藤周作的「沉默」、「深河」卻已經是很著名的作品,反思殉教或是到底福音要怎麼去行,跟老師有討論到這個問題。這個星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可能是整個台灣社會結構的問題,不過我後來有想到一個方向,就是台灣人對於宗教的概念,提出來參考參考。

一部跟信仰有關的作品,勢必要這位作者體驗到信仰跟他自己生活的連結,就算這位作者本身不是一位信仰者,但至少他足夠敏銳到某一種宗教信仰帶來足夠的影響力。而基督宗教在台灣,所有的傳道者(廣意的指所有宣揚耶穌基督福音的傳道人),都致力於期盼信仰跟生活是緊密的結合,是耶穌基督的福音帶來的光的力量,光照我們自己原本的生活形態,進而對生命有不斷更新的前進與作為,這是我們的期待也是符合聖經的教導。這是教會與傳道者的期待,可是對於普羅大眾呢?或是教會內的信徒呢?對宗教信仰的期待與理解,會影響我們怎麼活出信仰的內涵,也就是說,「基督徒」可能只是一種身分,但不一定代表這個身分應該有的位置,在任何一種宗教都可能是這樣。也就是說,對於宗教,只是生活的一部份,或某種條件的互換,而不是生活只是信仰中的一部份,反過來就完全不同的意義。


我不確定這樣的思考方向有沒有可以參考的價值,只是很單純地從「光照黑暗」的角度來想,如果基督信仰帶來的光是照亮我們生活中的每一部份,當然也包括我們如何回應社會、政治、經濟等環境問題,那我們對於世界的眼光自然就應該會以信仰的角度出發,對一個作者來說,文字是他的專業也是恩賜,透過文字來表達信仰的意涵或許正是做光做鹽的出口。從這裡我也在思考,在教會這四年的訓練跟學習中,文字事工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部份,如果以一週產出近2000字的文章,一年就是104000字,其實很少,但我最近在想,這樣的訓練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多,不只是每一週的信仰反省,或是很批判性的字句,或是心靈的抒發等等,或許可以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回想這四年,很驚訝自己竟然可以將文字放在週報上,除了感恩還是感恩,我相信上帝的訓練不會平白無由,祈求上帝如果允許,請使用這小小的筆,在文字的服事上可以有更多從上帝而來的光照,祈求聖靈在一字一句間流動。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