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鄉手記-12-曠鄉的靈魂(一):「禮拜—在安靜與默想中與上主相遇」-中篇/盧悅文

儘管我的法文有初階第二級程度,但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群、說著不算是很熟悉的語言,不曉得何時禮拜、何時工作、該做什麼、幾點吃飯、幾點禮拜、今天的這場禮拜是為了什麼特別目的以及何時休息等等。在曠鄉的第一個禮拜,每件事情對我來說幾乎都是問號與不安,光是「參加禮拜」這件事情就把我自己搞得心神不寧。

曠鄉禮拜的儀式基本上是以天主教禮拜的儀式為主幹,跟我所熟悉的基督教改革宗儀式是完全不同。我沒有辦法理解明明是個標榜為基督新教的女性靈修團體,為什麼禮拜的儀式卻又是那麼充滿天主教色彩?為什麼只唱詩篇和泰澤的歌曲,而不唱新教的聖詩?為何要回應我們所聆聽的第一段聖經?為何在聆聽新約聖經經文之前一定要全部起立並唱「哈利路亞」?為什麼要每場禮拜當中都必須要「靜默」?我的腦袋裡面,裝著許多的「為什麼?」,好笑的是我竟然沒有勇氣將這些問題跟我的靈性指導修女討論,只是不斷地在心中問「為什麼?」。

人,真的很脆弱。只不過是在一個修道院當義工,又不是去上課或是上班,也不是第一次去瑞士,卻因為種種的小事與不熟悉、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對於「明明可以事先知道但卻無法掌控」的那種無力感到無助與徬徨。在不安與不知所措沉重地壓在心頭時,我想到了「禱告」。於是我開始不定時地禱告,禱告詞只有一句:「上帝,請您帶領我,讓我的心可以安靜下來。」即使如此禱告,我的心情還是充滿焦慮與不安。一直到我在網路上遇到了林霓玲牧師以及英國的好朋友、同時也是英國歸正教會牧師的Peter。林姐以過來人的身分解釋曠鄉生活、工作以及禮拜的大致情形;Peter則鼓勵我以比較正面的心態看待無所適從的不安感,也就是「既來之、則安之」。說也奇怪,一旦決定「既來之,則安之」,輕鬆取代沉重、平靜取代了不安。而這樣的平靜也帶領我逐漸適應並接受曠鄉與外面世界不一樣的生活環境與態度。

曠鄉強調祈禱是「共同敬拜、靜默、個人反思」。「靜默」在曠鄉的禮拜中佔了一席之地,但對我這個新教基督徒而言,「靜默」不是禮拜中常見的一環。對於剛到修院的我來說,「靜默」簡直讓我窒息。我不曉得該在那段靜默時間做甚麼?禱告嗎?哪有那麼多事情要跟上帝說?冥想?不要睡著就得偷笑了,特別是早禱的時候,精神不濟、昏昏欲睡,「默想」其實是個可以稍微打盹一下的好時段。第一個禮拜,我都費盡心力跟「靜默」這段空白時間奮鬥。但說也奇怪,第二個禮拜開始,這段安靜時間反而讓我可以好好地回想今天的聖經經文。在反思經文的過程中,我開始慢慢地享受這段靜默的時間。這段時間內允許我可以靜下心來回頭看看過去自己三十幾年的歲月、特別是自2005年我回到臺灣之後所過的生活種種;這段時間允許我可以好好地跟上帝說話,而我已經忘了自己有多久沒有好好地跟上帝聊聊了。這段時間也允許我,什麼都不想、就只是放空自己聽著禮拜堂外面不絕於耳的鳥叫聲,就像是牠們在對我說話一般。

我遇到的第二個挑戰是「我們」與「她/他們」的差別。雖然這只是我在曠鄉的第一週,但對這個團體以及「我是這裡的志工」衍伸出來的強烈認同感,讓我對於突如而來的大批訪客產生排斥。其實有些訪客是修會的老朋友,對於整個修會的認識比我來得多且深,可是因為我沒見過這些人、加上大部分都是聖餐禮拜的時間出現,導致我對這些朋友產生「只為領聖餐除罪」的誤解。經過與Veronika修女的長談,我們找出的解決方法就是讓自己換個位子。我由原本習慣坐在靠近禮拜堂門口的座位改選為距離門口最遠、就在修女群的後方且通常只有跟修院最為親近的朋友(例如每週四來幫忙、解決修女沒有辦法解決的總務兼工友伯納先生以及每季至少會來講道一次的退休牧師)敢膽直接坐下的位子。說也奇怪,換了一個位子之後,整個人的心境就完全不同了。

第三個挑戰則是守聖禮典(聖餐)。由於「曠鄉」禮拜的形式主要是以天主教禮拜儀式為主幹、新教以及普世教會觀念為輔。以聖餐禮拜來說,一個禮拜兩次的聖餐禮拜就天主教的角度來看,算是很少的;但就時常以身為改革宗長老會的我來說,一個禮拜兩次聖餐的次數是一種異常的心理負擔。聖餐禮拜時,我冷眼觀看眼前排隊等著領聖餐的所有我認識與不認識的人。修女邀請的手勢被我輕易地以搖頭拒絕,就這樣拒絕與大家共享基督的宴席。然而,拒絕與逃避並不能讓我逃離每個禮拜二次聖餐禮拜,而且也沒有辦法解決我的情緒和問題,於是我選擇了面對。這樣的面對,其實是幫助自己檢視自己的信仰以及我與上帝的關係。「禱告」與「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是我用來面對的方式。面對的過程並沒有我所想像地困難。從第二個禮拜開始,「守聖餐次數的多寡」不再是問題,因為我領悟到,真正的問題是從每次的聖餐當中體會耶穌基督受難、被釘十架的那種苦痛、以及復活之後的盼望與喜樂,也是每次守聖餐的禮拜和儀式過程讓我不斷感受到「曠鄉」這個團體對我的愛與接納,讓我成為她們的一份子。

經過這些挑戰的洗禮,我由原本的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到最後的享受與處之泰然,這中間的轉變其實也不過是念頭與心境的轉變。回頭看那樣的轉變,儘管沒有花太多的時間,但中間所花費的心神力氣卻不少。只是因為我享受轉變之後帶來的甘甜與喜樂,相較之下,耗費的心神力氣也就不足以掛齒了。但是,我卻深刻明白,曠鄉禮拜帶給我的挑戰以及面對這些挑戰耗費的心神,整個過程中間都有上帝想要讓我明白的道理在其中。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