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歷史當中走尋存在ê意義 「台灣史及台灣史學」課後感/陳穎柔

此學期東門學苑有選修杜正勝教授ê「台灣史及台灣史學」。過去,對杜教授上深ê印象之一就是伊提出「同心圓」此款歷史教育理論。ùi遮延伸出來,想欲思考民族教育佇台灣ê可能性。

台灣ê教育內容大概是ùi平地人(漢系住民)ê觀點出發,也就是講一個原住民囝仔透過學校教育,學習ê卻是別人ê文化及史觀,甚至用來量測學習成就,按呢減采會喪失家己ê文化主體性,甚至是認同。是m是「同心圓」理論嘛適用佇民族教育頂頭?換一句話講,就是ùi徛起ê土地出發,探究本族ê知識體系,連帶認bat(識)本族歷史及對外(族)關係,當然,佇教學當中運用族語來互動,達到保存而且傳承族語ê目的。


會有按呢ê思考,是因為聽過原住民長輩感慨,本族囝仔ê學習攏m是ùi周邊環境出發。行政院原民會今年開辦ê「第三學期」就是為著幫贊傳承原住民族文化,效果按怎,原住民本身ê主體性及自主性敢通維持,值得觀察。

閣還頭轉來思考,Holo人及客人是m是就有法度佇學校ê歷史教育當中尋著家己?杜教授佇課堂中曾提起「知識及觀念無法度離開時代ham社會」,而且有一個眉角值得注意,就是每一個人攏有一套意識型態,牽涉著價值觀等濟濟面向,若認清此點,人加減會看出家己ê不足,所以若杜教授講ê,對史料應該抱持「盡量收集閣著謹慎判斷」ê態度,佇論述方面,應該ùi主觀追求客觀。

台灣學校教育真欠缺ê可能就是所謂ê critical thinking(邏輯清楚又閣嚴密ê思考)。透過按呢ê訓練,相信就若杜教授講ê,將所有史料提供出來,面對卡全面性ê看見,咱卡勿會予「歷史」所騙,反轉來通佇歷史ê迷霧當中尋出一條路,一條通到有開創性ê未來ê路徑。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