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會的心意/Mingku陳彥龍傳道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13-03-24 01:00
我想,大家在教會出入也有一段時間了,又或是才剛來到教會,無論時間的長短,我相信大家來到教會都有自己的一些期待跟想法,是尋求平安、是了解上帝的話、是生命有方向,又或是直白一點,來交朋友?先不管當初的理由是甚麼,我相信上帝自己的真理會慢慢調整我們信仰的方向,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這是應許也是確據,藉著耶穌我們恢復與上帝和好的關係;藉著耶穌我們越來越明白上帝的話語;藉著耶穌,我們得著永遠的生命。
教會的週報裡面有一項代禱事項:為教會聘牧的事工來禱告,期待大家都一起來為這件事情代禱。不過這裡有一點點小小的分享,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跟學習。首先,教會,我們所認知的教會是甚麼,是一棟建築物?是聚會的地方?是很多會友出入的場所?還是教會就是我們自己?在希臘文的「教會」這個字,講的是群體,是團契,也就是指相信耶穌基督而聚集的一群人,在聖經也講得很清楚,我們都是連於元首基督,是肢體,所以當我們談教會的時候,說的是在這裡聚集的基督徒,如果我們說在東門教會聚會,意謂著我們是東門教會的一份子,而表達出在這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為首的教會。如果先有這樣的認知,可以再回過頭來想想,那在這裡出入的意義是甚麼。
按照聖經裡肢體的觀念,上帝給我們各有不一樣的恩賜,而我們也都有不一樣的特質與個性,沒有人比任何人都強,也沒有人可以認為自己是不足的,因為我們都各有功用,為的是去服事人、榮耀上帝、帶給人祝福。但也必須要承認,組成教會的所有會眾,可以分為幾個圈圈,從最內圈的核心圈開始,就可能是牧者、長執同工,然後向外一圈就是小組長,再向外就是穩定的會友,再來就是斷斷續續的,最外就是游離的,為什麼會分成這樣,其中的因素很需要去思考,但這是眾教會普遍的現象,現在坊間的各種教材其實都在幫助越外圈的會友向內前進,當然,這幾圈的畫分也不一定是按照職務,主要是依照我們「委身」的程度。所以我們就可以來想想,我們在這間教會,是處在甚麼樣的位置,然後也可以想想有沒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如果有,那是甚麼,如果沒有,那又是為什麼。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團契的輔導就用這樣的觀念,幫助我們去思考整個團契的運作與互動,比如說,他會帶領最核心的同工一起禱告跟尋求,在每一個完整學年裡面,團契的方向是甚麼,從上帝來的異象要如何實踐在團契的生活裡,比如說有一年我們共同的看見是「家庭」,因為我們發現原生家庭的議題需要談,人都深受家庭的影響,情緒、個性、與人關係等,所以那一整年就有專講跟營會,都是圍繞在這主題,畢竟這是學校團契,學生四年一輪,所以變動較大,但原則是不變的,而小組長們則將小組的名單列出,看哪些學生是穩定的,哪些是游離的,然後就邀請穩定的去帶領游離的,小組長一對一,或一對二陪讀穩定的,再由穩定的學生陪讀游離的,透過這樣,讓每個在團契出入的學生,都可以慢慢地向委身圈內部移動,而這樣做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單單是為了團契,而是在幫助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教會,或是將來畢業之後,可以同樣有穩定且委身的教會生活。
如果以數據來看的話,我在大學的那幾年時間,團契的人數上到80人以上,有七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十人以上穩定,然後有七間團契學舍,每間學舍住5到7人不等,然後住學舍的學生幾乎都是內部兩圈的委身者,學舍就是小組聚會的場地。這樣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個不斷流動的團契,不是人的流動,是生命的流動。
所以我在思考的是,當教會需要聘牧,祈求上帝預備的時候,我們身為會友是不是也需要同樣的擺上,而不是單單期待某某牧師來,如果我們都不願意動,就算耶穌來,不也是一樣嗎?之前已經有填過一些調查表,我想那不只是讓我們可以表達一些意見,我想那也是讓我們自己去思考,可以參與在哪一部份,例如教會要開始查經禱告會,會想要參加嗎?應該不是這樣問,而是要說,這就是參與的第一步。當我們都願意參與的時候,接著可以來思考跟禱告,上帝對於教會的異象,因為這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我們先想教會要有甚麼樣的方向,比如說查經班,可是我們願意來參加查經班嗎?比如說我們希望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那我們可以開放教會到甚麼程度,那我們是不是願意來接待或是整理,如果我們希望教會是傳福音的教會,那我們可以來擔任福音種子嗎?
聘牧,我想不是聘一位牧者來,而是邀請所有的會友都來當上帝的同工,教會是連於耶穌基督,而我們都是肢體,一再地強調這個觀念,就是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學習成為「教會」,某某牧師很厲害,很會講道、很會探訪、很會帶青年等等,每一位牧者也都有其恩賜,而我們也都應當去發揮跟回應上帝給我們的豐富恩賜。用一個簡單的圖像,上帝的異象就像一幅拼圖的畫,對我們來說,現在可能還不足拼完,缺了好幾塊,可能缺牧師那一塊,也缺我們自己那一塊,可是那一個空缺就是這麼剛好,少了就不完整了,也無法找人頂替,因為那就是上帝將我們放在祂異象裡的位置!
教會的週報裡面有一項代禱事項:為教會聘牧的事工來禱告,期待大家都一起來為這件事情代禱。不過這裡有一點點小小的分享,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跟學習。首先,教會,我們所認知的教會是甚麼,是一棟建築物?是聚會的地方?是很多會友出入的場所?還是教會就是我們自己?在希臘文的「教會」這個字,講的是群體,是團契,也就是指相信耶穌基督而聚集的一群人,在聖經也講得很清楚,我們都是連於元首基督,是肢體,所以當我們談教會的時候,說的是在這裡聚集的基督徒,如果我們說在東門教會聚會,意謂著我們是東門教會的一份子,而表達出在這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為首的教會。如果先有這樣的認知,可以再回過頭來想想,那在這裡出入的意義是甚麼。
按照聖經裡肢體的觀念,上帝給我們各有不一樣的恩賜,而我們也都有不一樣的特質與個性,沒有人比任何人都強,也沒有人可以認為自己是不足的,因為我們都各有功用,為的是去服事人、榮耀上帝、帶給人祝福。但也必須要承認,組成教會的所有會眾,可以分為幾個圈圈,從最內圈的核心圈開始,就可能是牧者、長執同工,然後向外一圈就是小組長,再向外就是穩定的會友,再來就是斷斷續續的,最外就是游離的,為什麼會分成這樣,其中的因素很需要去思考,但這是眾教會普遍的現象,現在坊間的各種教材其實都在幫助越外圈的會友向內前進,當然,這幾圈的畫分也不一定是按照職務,主要是依照我們「委身」的程度。所以我們就可以來想想,我們在這間教會,是處在甚麼樣的位置,然後也可以想想有沒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如果有,那是甚麼,如果沒有,那又是為什麼。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團契的輔導就用這樣的觀念,幫助我們去思考整個團契的運作與互動,比如說,他會帶領最核心的同工一起禱告跟尋求,在每一個完整學年裡面,團契的方向是甚麼,從上帝來的異象要如何實踐在團契的生活裡,比如說有一年我們共同的看見是「家庭」,因為我們發現原生家庭的議題需要談,人都深受家庭的影響,情緒、個性、與人關係等,所以那一整年就有專講跟營會,都是圍繞在這主題,畢竟這是學校團契,學生四年一輪,所以變動較大,但原則是不變的,而小組長們則將小組的名單列出,看哪些學生是穩定的,哪些是游離的,然後就邀請穩定的去帶領游離的,小組長一對一,或一對二陪讀穩定的,再由穩定的學生陪讀游離的,透過這樣,讓每個在團契出入的學生,都可以慢慢地向委身圈內部移動,而這樣做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單單是為了團契,而是在幫助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教會,或是將來畢業之後,可以同樣有穩定且委身的教會生活。
如果以數據來看的話,我在大學的那幾年時間,團契的人數上到80人以上,有七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十人以上穩定,然後有七間團契學舍,每間學舍住5到7人不等,然後住學舍的學生幾乎都是內部兩圈的委身者,學舍就是小組聚會的場地。這樣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個不斷流動的團契,不是人的流動,是生命的流動。
所以我在思考的是,當教會需要聘牧,祈求上帝預備的時候,我們身為會友是不是也需要同樣的擺上,而不是單單期待某某牧師來,如果我們都不願意動,就算耶穌來,不也是一樣嗎?之前已經有填過一些調查表,我想那不只是讓我們可以表達一些意見,我想那也是讓我們自己去思考,可以參與在哪一部份,例如教會要開始查經禱告會,會想要參加嗎?應該不是這樣問,而是要說,這就是參與的第一步。當我們都願意參與的時候,接著可以來思考跟禱告,上帝對於教會的異象,因為這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我們先想教會要有甚麼樣的方向,比如說查經班,可是我們願意來參加查經班嗎?比如說我們希望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那我們可以開放教會到甚麼程度,那我們是不是願意來接待或是整理,如果我們希望教會是傳福音的教會,那我們可以來擔任福音種子嗎?
聘牧,我想不是聘一位牧者來,而是邀請所有的會友都來當上帝的同工,教會是連於耶穌基督,而我們都是肢體,一再地強調這個觀念,就是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學習成為「教會」,某某牧師很厲害,很會講道、很會探訪、很會帶青年等等,每一位牧者也都有其恩賜,而我們也都應當去發揮跟回應上帝給我們的豐富恩賜。用一個簡單的圖像,上帝的異象就像一幅拼圖的畫,對我們來說,現在可能還不足拼完,缺了好幾塊,可能缺牧師那一塊,也缺我們自己那一塊,可是那一個空缺就是這麼剛好,少了就不完整了,也無法找人頂替,因為那就是上帝將我們放在祂異象裡的位置!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