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帶領—我的信仰之路/劉漢鼎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13-02-24 23:03
自從盧牧師在教會公布協助台東癌症患者計畫後,我得到許多教會兄姊的支持和鼓勵。最近盧牧師又再次給我勉勵,他也提到教會裏還有許多人不認識我,也不清楚我為什麼會跳出來承接這個計畫。因此我決定把上帝呼召我的過程,在此做見證分享,讓大家可以更清楚這是出於上帝帶領的一項計畫。
我生於1966年,父親是閩東人,原本在家鄉是殷實的茶商,1950年因共產黨掌權,輾轉經由香港逃難到台灣,在公家機構服務,住在台北。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從小我的學業成績就相當優異,高中,大學都是順利以第一志願錄取,順利進入台大醫學系就讀。然而求學過程的順遂,卻也讓我變得眼高於頂,不可一世。雖然我大哥先我信主,但當他向我傳福音時,我總是嗤之以鼻,覺得那是弱者才會相信的玩意。聖經也偶而翻翻,看到創世記裡的神話故事,覺得根本是無稽之談,就丟在一邊,再也看不下去。這樣的景況,直到一件特別的遭遇,才讓我完全改變過來。
我在念醫學系時,成績雖不是頂尖,但也還算不差,當學生時,總想趕快把學業完成,早一點發揮濟世救人的本領。在1991年5月的某一天,我在上課途中經過台北車站前的天橋,意外注意到一群人圍著一位路倒病人,我想我學過心肺復甦術,應該是我大展身手的機會,然而當我近前一看,這位老伯早已沒有氣息,身體也已冰冷,不知道已經倒下多久。我突然慌張起來,所有以前學過的急救技術全部忘得一乾二淨,只記得慌亂中幫病人壓了壓胸,等到救護車來,幫病人抬上車,就慌忙逃離現場。這件事嚴重地打擊了我的自信,我原本以為我已經準備好面對病人,沒想到碰到這件事,讓我覺得自己差勁透頂,當醫生的自信也都完全崩潰,連續好幾天腦子裡一直在想這件事,為什麼我會碰到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我幫不上那路倒病人的忙,難道真的有一位上帝,祂刻意安排這件事的發生嗎?思前想後,不得其解,弄得我寢食難安。隔週我受同學之邀到東吳大學參加一場她表妹的畢業鋼琴演奏會,同場有另一位陳佩蓁小姐演出,她的演出讓我感動莫名,而且她在演出後致謝詞,第一句就是感謝上帝,我好像溺水的人看到一塊浮木一般,覺得從她所說的上帝那裏可以找到答案,於是透過書信往返,開始向佩蓁請教信仰的問題,佩蓁也不厭其煩地用聖經裡的話語來鼓勵我,幫助我度過實習醫師艱苦的一年。我印象最深的一段經文是哥林多前書十: 13「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1992年我入伍服預官役,在這兩年中我將新舊約聖經讀了一遍,越讀越明白上帝的話是信實的,以前因為心中的驕傲,阻擋了我對上帝的認識。當我學會用謙卑的心來讀聖經時,上帝的話就自然顯明出來。祂的恩典、慈愛、公義、信實都從主耶穌的身上可以看到,是活的,也是真實的。於是我認罪悔改,在1993年的復活節在大安基督長老教會受洗。1994年從軍中退伍後,申請到台大醫院接受三年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並在1997年和佩蓁結婚,隨後又繼續在台大接受血液科和腫瘤內科的次專科訓練,以癌症的化學治療和血液病的診治為主,一直到2000年。在離開台大醫院前,台大醫院團契邀我去做見證分享,指定的題目就是「上帝的帶領」,我用聖經中上帝對亞伯拉罕的帶領、對摩西和以色列人的帶領,和保羅的馬其頓呼聲三個故事來說明,大意是上帝對人的帶領,必定是方向清楚、確定,不會模稜兩可、茫無頭緒。有趣的是,會後禱告有一位藥師姐妹預言我的小孩會像羊群在青草地上奔跑跳躍,我當時不可置信,之後果然如她所預言,上帝賜福我們在2003年生下老大詠忻,2006年生下老二允城,2009年生下老三允國。三個都聰明活潑,家裡常常都很熱鬧。
2000年我完成次專科訓練後,經由老師推薦來到國泰醫院擔任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雖然我在台大團契分享了「上帝的帶領」,然而我是到了國泰醫院才真正明白為什麼上帝帶領我過來。在擔任主治醫師的期間,除了自己專業領域的工作累積了更多的經驗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參與了國泰福音團契的學習和服事。國泰團契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團契,以李偉烈藥師和陳盈妙護理長夫妻為發起人,成員以藥師居多。平常除了院內患者的福音關懷,復活節和聖誕節的報佳音活動外,2000年起團契還發起了對外的醫療宣教事工,對象是南投仁愛鄉山上的賽德克原住民部落。原來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國泰醫院曾受派支援霧社的醫療站,當時李藥師就注意到霧社的深山裡還有一個賽德克的原住民部落,仍是一個「無醫村」,村民平均壽命只有五十多歲,平常要下山看病拿藥非常不便。於是李藥師發起每個月一次的上山義診,我也有幸參與輪派,一年會上山幾次來協助這項事工。藉由這個參與的機會,我漸漸體會到山上原住民的許多難處,包括經濟上被剝削、酗酒問題嚴重、小孩隔代教養學習動機低落、行為偏差等等問題。後來這個醫療宣教的事工也得到不少迴響,許多人奉獻金錢和物資,設立了「賽德克之愛」基金會,繼續為服事弱勢的原住民來努力。另一方面,院內報佳音的活動,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唱唱詩歌,分發禮物和文宣,然而有幾次在為病患禱告的過程中,真的感受到聖靈在做工,有慕道友因而願意接受這個信仰而進入教會,也有主內兄姊因感動而更積極傳福音見證主。我自己也逐漸體會到主耶穌所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的道理。
在國泰醫院服務的十二年多期間,感謝上帝保守,除了少數申訴案件外,未曾發生醫療糾紛。病患對我的用心多所肯定,同事也相當信賴我的能力,在醫療工作上,大致可以說是合作愉快。原本照這樣的情形,我很有機會升任總院的科主任,也應該可以順利做到60歲退休,但是有幾件事情讓我最後決定要離開。其一,由於整體醫療環境改變,健保面臨虧損狀態,醫院的經營者也越來越績效導向,流風所及,讓醫師的醫療行為也跟著改變,變得好賺的大家搶,難處理的大家推,許多疑似末期癌症的患者,還沒明確診斷就被推到我們手中。我工作的血液腫瘤科也曾被點名是賠錢科,科主任也被院方要求提出檢討改善措施,這些狀況讓我相當不是滋味。其二,醫院每隔幾年都要接受醫學中心評鑑和相關的癌症評鑑等,醫院為了要順利通過評鑑,要求醫護人員除了平常照顧病人的工作外,要額外花許多時間和精力來應付評鑑的要求,而其中有許多都只是表面工夫,沒有真正的意義。而我自己除了對這些事情不滿外,自己也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和信仰變成了不相干的平行線,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在醫療工作上榮耀神。因此我決定等2012醫學中心評鑑完,應該是我選擇離去的時候了。
2012年初,我開始留意各教會醫院有沒有血液腫瘤科醫師的空缺,我是比較希望不要到太大間的教會醫院去,薪水少一點沒有關係,能夠真正讓我專心照顧病人,在工作上榮耀神比較重要。有公開徵求的教會醫院有兩間,一間是嘉義基督教醫院,一間是埔里基督教醫院。由於我一直都住在台北,對這幾家教會醫院其實並不熟悉,於是2012年4月我先寫信請教我在台大時的學長,小兒科陳志成醫師。他本人是非常傑出的醫師,也是很好的基督徒,曾經代表國家被派去馬拉威擔任醫療團的工作。他除了幫我仔細分析各教會醫院的優缺點外,也鼓勵我實地去參訪,有進一步的感動再來禱告尋求。我也把我的問題向盧俊義牧師提出,因為我相信盧牧師曾經用許多宣教醫師的故事,如馬偕博士、蘭大衛醫師、謝緯醫師和台東修女的故事等來教小朋友,他一定可以給我很好的建議。我第一次向盧牧師請教時,他給我一個提醒,他說:「不要想說到教會醫院工作就是在為主做工,如果不是上帝的旨意,不如不去,或者自己開業還比較可以榮神益人。」這個回答讓我嚇了一跳,因為我從來不曾有自己開業的打算。第二次盧牧師就對我提出和信和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合作計畫,並建議我辭去現有工作,先到和信熟悉他們的照護模式,再到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當地的癌症病患。我當時直覺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很低,不過盧牧師仍然鼓勵我回去禱告看看。先前我也曾注意到台東的醫療資源的確不足,縣民的平均壽命比台北市少了8歲多,其中除了意外死亡率偏高外,死於癌症的患者還是居於首位。台東癌症治療以台東馬偕醫院為主,有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設備,血液腫瘤科醫師是由台北馬偕支援輪派,2012年初才找到一位專任醫師。台東基督教醫院雖然有譚維義醫師等宣教士的美好足跡,然而在這些宣教士醫師退休後,醫院一度陷入經營困境,後來在現任呂信雄院長扛下擔子後,才能夠站穩腳步,但基礎仍較薄弱,要負擔起照顧癌症病患的重任,有實質上的困難。和信醫院在國內的癌症治療方面可說是首屈一指,但以前並沒有和其他醫院合作的前例,和台東基督教醫院這樣的合作關係,很難讓人有太高的期待。之後盧牧師又給我看一份和信的方麗華藥師所寫的提升台東癌症病人就醫便利性的計畫書,這份計畫書讓我相當驚訝,也有所感動,因為有兩位資深的護理長(曾雅欣和謝佩玲護長)願意率先投入,領著少少的薪水到台東去幫忙癌症患者諮詢和後續照護的工作。她們的委身付出讓我感受到這個計畫似乎有成功的機會。然而我覺得自己也應該親自跑一趟台東,實地去體會當地的整體醫療狀況才對。
2012年7月底我透過以前在台北就認識,後來搬到台東的羅海鵬傳道聯繫,到台東去先後碰到方麗華藥師(她因父喪回台東)、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呂信雄院長和一位在台東開業的林紹昌醫師,我們交換了一些心得和感想,我也大略可以明白台東的確相當缺乏醫護人員,如何有效整合有限的資源來發揮最大的效益,讓癌症病患有更好的照護品質,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同時要能夠做好人員的教育訓練,才可能長久。而且不能只靠台東馬偕來獨撐大局,應該包括東基和聖母醫院一起分工合作,各自爭取相關支援並發揮特色,而不是只想競爭或壟斷,這樣才真正是病患之福。
回到台北後,雖然心中已經有一些感動,但一些現實問題的考量,包括未來的收入,醫院工作的交接,環境的適應,太太的兼任教師工作和BSF英文查經班的服事,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千頭萬緒,很難完全下定決心。當時心中常常都有兩種思緒在交戰,我到底要留在原地,以自己現有的為滿足?還是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呢?左思右想,仍然難以抉擇。9月下旬有一天,我讀到我大哥貼在部落格裡他自己寫的講道稿,有一段話讓我產生極大的感動,原文是:「有人以為愛既然要真,就應該順著心中感覺而愛。保羅在這裡的教導我們的,不是跟著感覺走的愛。其實我們本性中沒有這種無私的愛,約翰一書中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神改變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有從他來的能力,發出無偽的愛。愛不是心中的感受,也不僅是情緒的反應,它更是一種態度,也就是意志的行動。神愛我們不因為我們可愛,而是因為神的屬性中充滿了對我們的愛。同樣的我們決定去愛人,不是因為別人有什麽討我喜愛的地方,而是因為神命令我們彼此相愛,又將這種愛人的力量賜給我們。我們因為順服神的心意,而願意去愛人如己。即使違背我們自私的本性,我們也願意用意志去克服自我的弱點,努力去行出來。」我忽然感受到上帝透過我大哥的這段話在回答我的問題,而且一次把我所有的疑慮一次掃空,只剩下我願不願意跟隨祂而已。我也明白當我顧念自己超過顧念上帝時,就不可能會願意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去跟隨祂。過了兩天,盧牧師請我和和信團契一起吃飯,當天牧師提到這個計畫在和信激起回響,募款也出乎預期,在座的夥伴都很受鼓舞。牧師用五餅二魚的方式分菜給我們,我也向大家表達我願意擺上的心志。隔天是北區長老教會聯合禮拜,由盧牧師帶領聖餐,當盧牧師一邊擘餅,一邊念著:「此個是我的身軀,為著恁拍破的,恁著行按呢來紀念我。」我腦海中突然浮現一幅鉛筆素描的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畫像,頭戴荊棘,肋邊傷口流著血水,整幅畫模糊不清,卻又有無比的真實感,彷彿我回到一千九百多年前各各他的現場,而我是圍觀的群眾之一。當下我熱淚盈眶,感動得不能自己。至此我完全明白這是聖靈的感動,上帝清楚的顯明祂的愛,是十字架的愛,祂也非常清楚的讓我知道祂帶領的方向。於是我寫信給盧牧師,不管是和信也好,東基也好,甚至是蘭嶼、綠島也好,我都願意去。10月底我也正式向國泰醫院提出辭呈,在完成交接後,於2013年1月底辭去現職。
值得一提的是,我本來以為我在台東是人生地不熟,除了羅海鵬傳道和王美媛師母外沒有多少認識的人,結果出乎我意外的,上帝其實已經預備了許多朋友在台東準備幫忙我們。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台東大學的簡淑真教授,她和她先生曾世杰教授是佩蓁在美國留學時的學長姐,以前佩蓁曾受他們照顧。簡老師在2012年初不幸罹患了末期胃癌,曾在和信醫院接受手術和化學治療。由於她們兩地來回的就醫過程非常辛苦,醫院又不見得每次都能夠順利安排治療,後來曾教授寫了一封長信給和信的黃達夫院長,後來才促成了和信東基的合作計畫。簡老師雖然在病痛中承受了極大的痛苦,然而她不改樂觀,以聖經中雅各書1:2「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來見證主,並在臉書上分享了她和曾老師的許多見證。11月28日簡老師安息主懷,我用接力賽來形容這個過程,她跑完了她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我們接下棒子繼續跑,雅欣也告訴我這就如同腓立比書3:14「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最後總結我的見證,我相信上帝是真實的神,祂與信靠他的人同在,祂也清楚帶領願意跟隨祂的人。如同帶領亞伯拉罕離開本鄉,讓他的子孫成為大國;如同雲柱火柱帶領摩西和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進入迦南地。如同馬其頓的呼聲,帶領使徒保羅將福音傳入歐洲。祂先愛我們,在我們認識祂之前就已經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洗清了我們的罪,讓我們能夠活出愛人如己的生命。我感謝主揀選我能夠參予這個計畫,更感謝祂在我一生中的帶領,願一切榮耀歸於祂的名。
我生於1966年,父親是閩東人,原本在家鄉是殷實的茶商,1950年因共產黨掌權,輾轉經由香港逃難到台灣,在公家機構服務,住在台北。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從小我的學業成績就相當優異,高中,大學都是順利以第一志願錄取,順利進入台大醫學系就讀。然而求學過程的順遂,卻也讓我變得眼高於頂,不可一世。雖然我大哥先我信主,但當他向我傳福音時,我總是嗤之以鼻,覺得那是弱者才會相信的玩意。聖經也偶而翻翻,看到創世記裡的神話故事,覺得根本是無稽之談,就丟在一邊,再也看不下去。這樣的景況,直到一件特別的遭遇,才讓我完全改變過來。
我在念醫學系時,成績雖不是頂尖,但也還算不差,當學生時,總想趕快把學業完成,早一點發揮濟世救人的本領。在1991年5月的某一天,我在上課途中經過台北車站前的天橋,意外注意到一群人圍著一位路倒病人,我想我學過心肺復甦術,應該是我大展身手的機會,然而當我近前一看,這位老伯早已沒有氣息,身體也已冰冷,不知道已經倒下多久。我突然慌張起來,所有以前學過的急救技術全部忘得一乾二淨,只記得慌亂中幫病人壓了壓胸,等到救護車來,幫病人抬上車,就慌忙逃離現場。這件事嚴重地打擊了我的自信,我原本以為我已經準備好面對病人,沒想到碰到這件事,讓我覺得自己差勁透頂,當醫生的自信也都完全崩潰,連續好幾天腦子裡一直在想這件事,為什麼我會碰到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我幫不上那路倒病人的忙,難道真的有一位上帝,祂刻意安排這件事的發生嗎?思前想後,不得其解,弄得我寢食難安。隔週我受同學之邀到東吳大學參加一場她表妹的畢業鋼琴演奏會,同場有另一位陳佩蓁小姐演出,她的演出讓我感動莫名,而且她在演出後致謝詞,第一句就是感謝上帝,我好像溺水的人看到一塊浮木一般,覺得從她所說的上帝那裏可以找到答案,於是透過書信往返,開始向佩蓁請教信仰的問題,佩蓁也不厭其煩地用聖經裡的話語來鼓勵我,幫助我度過實習醫師艱苦的一年。我印象最深的一段經文是哥林多前書十: 13「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1992年我入伍服預官役,在這兩年中我將新舊約聖經讀了一遍,越讀越明白上帝的話是信實的,以前因為心中的驕傲,阻擋了我對上帝的認識。當我學會用謙卑的心來讀聖經時,上帝的話就自然顯明出來。祂的恩典、慈愛、公義、信實都從主耶穌的身上可以看到,是活的,也是真實的。於是我認罪悔改,在1993年的復活節在大安基督長老教會受洗。1994年從軍中退伍後,申請到台大醫院接受三年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並在1997年和佩蓁結婚,隨後又繼續在台大接受血液科和腫瘤內科的次專科訓練,以癌症的化學治療和血液病的診治為主,一直到2000年。在離開台大醫院前,台大醫院團契邀我去做見證分享,指定的題目就是「上帝的帶領」,我用聖經中上帝對亞伯拉罕的帶領、對摩西和以色列人的帶領,和保羅的馬其頓呼聲三個故事來說明,大意是上帝對人的帶領,必定是方向清楚、確定,不會模稜兩可、茫無頭緒。有趣的是,會後禱告有一位藥師姐妹預言我的小孩會像羊群在青草地上奔跑跳躍,我當時不可置信,之後果然如她所預言,上帝賜福我們在2003年生下老大詠忻,2006年生下老二允城,2009年生下老三允國。三個都聰明活潑,家裡常常都很熱鬧。
2000年我完成次專科訓練後,經由老師推薦來到國泰醫院擔任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雖然我在台大團契分享了「上帝的帶領」,然而我是到了國泰醫院才真正明白為什麼上帝帶領我過來。在擔任主治醫師的期間,除了自己專業領域的工作累積了更多的經驗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參與了國泰福音團契的學習和服事。國泰團契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團契,以李偉烈藥師和陳盈妙護理長夫妻為發起人,成員以藥師居多。平常除了院內患者的福音關懷,復活節和聖誕節的報佳音活動外,2000年起團契還發起了對外的醫療宣教事工,對象是南投仁愛鄉山上的賽德克原住民部落。原來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國泰醫院曾受派支援霧社的醫療站,當時李藥師就注意到霧社的深山裡還有一個賽德克的原住民部落,仍是一個「無醫村」,村民平均壽命只有五十多歲,平常要下山看病拿藥非常不便。於是李藥師發起每個月一次的上山義診,我也有幸參與輪派,一年會上山幾次來協助這項事工。藉由這個參與的機會,我漸漸體會到山上原住民的許多難處,包括經濟上被剝削、酗酒問題嚴重、小孩隔代教養學習動機低落、行為偏差等等問題。後來這個醫療宣教的事工也得到不少迴響,許多人奉獻金錢和物資,設立了「賽德克之愛」基金會,繼續為服事弱勢的原住民來努力。另一方面,院內報佳音的活動,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唱唱詩歌,分發禮物和文宣,然而有幾次在為病患禱告的過程中,真的感受到聖靈在做工,有慕道友因而願意接受這個信仰而進入教會,也有主內兄姊因感動而更積極傳福音見證主。我自己也逐漸體會到主耶穌所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的道理。
在國泰醫院服務的十二年多期間,感謝上帝保守,除了少數申訴案件外,未曾發生醫療糾紛。病患對我的用心多所肯定,同事也相當信賴我的能力,在醫療工作上,大致可以說是合作愉快。原本照這樣的情形,我很有機會升任總院的科主任,也應該可以順利做到60歲退休,但是有幾件事情讓我最後決定要離開。其一,由於整體醫療環境改變,健保面臨虧損狀態,醫院的經營者也越來越績效導向,流風所及,讓醫師的醫療行為也跟著改變,變得好賺的大家搶,難處理的大家推,許多疑似末期癌症的患者,還沒明確診斷就被推到我們手中。我工作的血液腫瘤科也曾被點名是賠錢科,科主任也被院方要求提出檢討改善措施,這些狀況讓我相當不是滋味。其二,醫院每隔幾年都要接受醫學中心評鑑和相關的癌症評鑑等,醫院為了要順利通過評鑑,要求醫護人員除了平常照顧病人的工作外,要額外花許多時間和精力來應付評鑑的要求,而其中有許多都只是表面工夫,沒有真正的意義。而我自己除了對這些事情不滿外,自己也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和信仰變成了不相干的平行線,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在醫療工作上榮耀神。因此我決定等2012醫學中心評鑑完,應該是我選擇離去的時候了。
2012年初,我開始留意各教會醫院有沒有血液腫瘤科醫師的空缺,我是比較希望不要到太大間的教會醫院去,薪水少一點沒有關係,能夠真正讓我專心照顧病人,在工作上榮耀神比較重要。有公開徵求的教會醫院有兩間,一間是嘉義基督教醫院,一間是埔里基督教醫院。由於我一直都住在台北,對這幾家教會醫院其實並不熟悉,於是2012年4月我先寫信請教我在台大時的學長,小兒科陳志成醫師。他本人是非常傑出的醫師,也是很好的基督徒,曾經代表國家被派去馬拉威擔任醫療團的工作。他除了幫我仔細分析各教會醫院的優缺點外,也鼓勵我實地去參訪,有進一步的感動再來禱告尋求。我也把我的問題向盧俊義牧師提出,因為我相信盧牧師曾經用許多宣教醫師的故事,如馬偕博士、蘭大衛醫師、謝緯醫師和台東修女的故事等來教小朋友,他一定可以給我很好的建議。我第一次向盧牧師請教時,他給我一個提醒,他說:「不要想說到教會醫院工作就是在為主做工,如果不是上帝的旨意,不如不去,或者自己開業還比較可以榮神益人。」這個回答讓我嚇了一跳,因為我從來不曾有自己開業的打算。第二次盧牧師就對我提出和信和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合作計畫,並建議我辭去現有工作,先到和信熟悉他們的照護模式,再到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當地的癌症病患。我當時直覺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很低,不過盧牧師仍然鼓勵我回去禱告看看。先前我也曾注意到台東的醫療資源的確不足,縣民的平均壽命比台北市少了8歲多,其中除了意外死亡率偏高外,死於癌症的患者還是居於首位。台東癌症治療以台東馬偕醫院為主,有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設備,血液腫瘤科醫師是由台北馬偕支援輪派,2012年初才找到一位專任醫師。台東基督教醫院雖然有譚維義醫師等宣教士的美好足跡,然而在這些宣教士醫師退休後,醫院一度陷入經營困境,後來在現任呂信雄院長扛下擔子後,才能夠站穩腳步,但基礎仍較薄弱,要負擔起照顧癌症病患的重任,有實質上的困難。和信醫院在國內的癌症治療方面可說是首屈一指,但以前並沒有和其他醫院合作的前例,和台東基督教醫院這樣的合作關係,很難讓人有太高的期待。之後盧牧師又給我看一份和信的方麗華藥師所寫的提升台東癌症病人就醫便利性的計畫書,這份計畫書讓我相當驚訝,也有所感動,因為有兩位資深的護理長(曾雅欣和謝佩玲護長)願意率先投入,領著少少的薪水到台東去幫忙癌症患者諮詢和後續照護的工作。她們的委身付出讓我感受到這個計畫似乎有成功的機會。然而我覺得自己也應該親自跑一趟台東,實地去體會當地的整體醫療狀況才對。
2012年7月底我透過以前在台北就認識,後來搬到台東的羅海鵬傳道聯繫,到台東去先後碰到方麗華藥師(她因父喪回台東)、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呂信雄院長和一位在台東開業的林紹昌醫師,我們交換了一些心得和感想,我也大略可以明白台東的確相當缺乏醫護人員,如何有效整合有限的資源來發揮最大的效益,讓癌症病患有更好的照護品質,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同時要能夠做好人員的教育訓練,才可能長久。而且不能只靠台東馬偕來獨撐大局,應該包括東基和聖母醫院一起分工合作,各自爭取相關支援並發揮特色,而不是只想競爭或壟斷,這樣才真正是病患之福。
回到台北後,雖然心中已經有一些感動,但一些現實問題的考量,包括未來的收入,醫院工作的交接,環境的適應,太太的兼任教師工作和BSF英文查經班的服事,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千頭萬緒,很難完全下定決心。當時心中常常都有兩種思緒在交戰,我到底要留在原地,以自己現有的為滿足?還是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呢?左思右想,仍然難以抉擇。9月下旬有一天,我讀到我大哥貼在部落格裡他自己寫的講道稿,有一段話讓我產生極大的感動,原文是:「有人以為愛既然要真,就應該順著心中感覺而愛。保羅在這裡的教導我們的,不是跟著感覺走的愛。其實我們本性中沒有這種無私的愛,約翰一書中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神改變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有從他來的能力,發出無偽的愛。愛不是心中的感受,也不僅是情緒的反應,它更是一種態度,也就是意志的行動。神愛我們不因為我們可愛,而是因為神的屬性中充滿了對我們的愛。同樣的我們決定去愛人,不是因為別人有什麽討我喜愛的地方,而是因為神命令我們彼此相愛,又將這種愛人的力量賜給我們。我們因為順服神的心意,而願意去愛人如己。即使違背我們自私的本性,我們也願意用意志去克服自我的弱點,努力去行出來。」我忽然感受到上帝透過我大哥的這段話在回答我的問題,而且一次把我所有的疑慮一次掃空,只剩下我願不願意跟隨祂而已。我也明白當我顧念自己超過顧念上帝時,就不可能會願意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去跟隨祂。過了兩天,盧牧師請我和和信團契一起吃飯,當天牧師提到這個計畫在和信激起回響,募款也出乎預期,在座的夥伴都很受鼓舞。牧師用五餅二魚的方式分菜給我們,我也向大家表達我願意擺上的心志。隔天是北區長老教會聯合禮拜,由盧牧師帶領聖餐,當盧牧師一邊擘餅,一邊念著:「此個是我的身軀,為著恁拍破的,恁著行按呢來紀念我。」我腦海中突然浮現一幅鉛筆素描的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畫像,頭戴荊棘,肋邊傷口流著血水,整幅畫模糊不清,卻又有無比的真實感,彷彿我回到一千九百多年前各各他的現場,而我是圍觀的群眾之一。當下我熱淚盈眶,感動得不能自己。至此我完全明白這是聖靈的感動,上帝清楚的顯明祂的愛,是十字架的愛,祂也非常清楚的讓我知道祂帶領的方向。於是我寫信給盧牧師,不管是和信也好,東基也好,甚至是蘭嶼、綠島也好,我都願意去。10月底我也正式向國泰醫院提出辭呈,在完成交接後,於2013年1月底辭去現職。
值得一提的是,我本來以為我在台東是人生地不熟,除了羅海鵬傳道和王美媛師母外沒有多少認識的人,結果出乎我意外的,上帝其實已經預備了許多朋友在台東準備幫忙我們。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台東大學的簡淑真教授,她和她先生曾世杰教授是佩蓁在美國留學時的學長姐,以前佩蓁曾受他們照顧。簡老師在2012年初不幸罹患了末期胃癌,曾在和信醫院接受手術和化學治療。由於她們兩地來回的就醫過程非常辛苦,醫院又不見得每次都能夠順利安排治療,後來曾教授寫了一封長信給和信的黃達夫院長,後來才促成了和信東基的合作計畫。簡老師雖然在病痛中承受了極大的痛苦,然而她不改樂觀,以聖經中雅各書1:2「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來見證主,並在臉書上分享了她和曾老師的許多見證。11月28日簡老師安息主懷,我用接力賽來形容這個過程,她跑完了她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我們接下棒子繼續跑,雅欣也告訴我這就如同腓立比書3:14「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最後總結我的見證,我相信上帝是真實的神,祂與信靠他的人同在,祂也清楚帶領願意跟隨祂的人。如同帶領亞伯拉罕離開本鄉,讓他的子孫成為大國;如同雲柱火柱帶領摩西和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進入迦南地。如同馬其頓的呼聲,帶領使徒保羅將福音傳入歐洲。祂先愛我們,在我們認識祂之前就已經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洗清了我們的罪,讓我們能夠活出愛人如己的生命。我感謝主揀選我能夠參予這個計畫,更感謝祂在我一生中的帶領,願一切榮耀歸於祂的名。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