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神研班/Mingku陳彥龍傳道

今年是我第三次參加「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對我來說,神研班是新鮮的,從輔導徵召、訓練到整個營會的進行,全部都是新鮮的,所以就會感到很好奇,如果以我這三次參加的經驗,我也必須很誠實地說,這一次真的是退步了,特別是整體的行政的作業,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整個神研班的立意與發展。在每一次的神研班的大會手冊裡面,一定有一篇在分享神研班成立的經驗,在那個時代,這個神學聖經研究的風潮,真的帶給台灣無論在社會或是教會很大的改革思潮,基於對上帝話語的認識與研讀,帶出的反省力量是很觀的,而且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老前輩們的積極反思,有很多很重要的突破,特別是強調草根性、由下到上的神學反省,例如在1971年的政治環境中,神研班就帶動了當時的政治關注,進而不斷地發展出更完善的社會關懷神學。
我要從「神研班」的簡稱開始談起,全名是「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可是當我聽到神研班時,我以為是「大專神學聖經研究班」,原來是不對的,不過在簡稱裡卻看不到聖經的字樣,這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在整個營會中很強調讀經跟討論的時間,可見我們都堅信聖經是我們信仰反省的唯一,但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方式到底適不適合,讀聖經的方法有很多種,到底哪一種才會更適合於現代的神研班呢?而且我注意到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在現行堆動的營會機制裡面,關於聖經的了解,其實取決於各小組的輔導身上,雖然在討論的時候會引導學員對經文提出疑問,但要如何去看見更深的信息,就希望輔導在這方面可以提供協助,因此,如果每個小組的輔導對於經文的認識與詮釋不一樣,那所有的學員就可能會產生出完全不一樣的思考,就某個程度這是好的,因為聖經的眼光與焦點本來就是多樣化的,但這必須有前提的,就是輔導本身對於聖經的理解必須在一個基準之上,但這卻是難以控制的。所以我一直認為神研班應該要放入一套完整的讀經方式,而不要這樣讓學員自己憑空想像,很多時候,都發現學員會去專研經文裡面的小字句,可是那只是在上下文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神學的反省是建立在對上帝話語的認識,聖經如何對我們說話,是我們必須要先瞭解的,我們才會知道要如何回應我們的時代。

要解決聖經研讀與神學回應之間的時間安排,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拿掉專題,而放入解經講道,然後工作坊就是各樣不同的神學反省分享。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專題的講員從每一次營會的經卷提出在不同領域的回應,可是在我們都還沒有很瞭解聖經的時候,怎麼會明白講員所提供的資訊呢?以這次為例,前三講的專題普遍在小組員的回應中,是沒有多大益處的,甚至還有聽不懂的,更沒有切中專題的題目。可是這些如果放到工作坊,可以得到的效應卻是不一樣的,因為學員可以就自己有興趣的去聆聽跟討論,大堂的時間,反而應該要單單談論聖經裡面的信息。這樣的好處是由一位大堂的講員負責將整卷書做一個系統性的解釋,讓學生可以用比較大的視野去學習在整卷經書裡面的信息,是完整的,而不是斷斷續續的,同時,也可以整合學生在讀經上的問題,有了這樣的背景與學習,去參加工作坊時,才更容易將經文的信息與社會文化各領域的應用結合。

就拿這次的專講來說好了,近三年的專講都會請牧者們來分享讀經的方法,但這僅是分享而已,對學生來說,是不是真的適用,或是會不會用,又或是在每天讀經的時間去使用,都是一個未知數,既然如此,其實這更適合放在工作坊,讓學生與講員可以更多分享讀經方法的適用性。像今年也有一個專講是談女性神學,可是聽了大半天,反而比較像是婚姻交友,然後時間不足了,才很快地帶過專講的主題,不斷地重申女性在婚姻交友上的位置應該不算是女性神學,特別又要從今年的主題路加福音來談,老實說,這一場專講很可惜,失焦了。像這樣的議題只是路加福音裡面眾多反省中的一環,當學生都不了解整個路加福音的信息時,要如何思考牽涉詮釋、處境與經文本身的議題呢?

連續三年的神研班,所查考的經文都是自己在預備講道時的範圍,路加福音、創世記到現在羅馬書,剛好都是這三年的主題經卷,當自己在講道過程中逐章逐節的準備時,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在經文的信息上,無論從甚麼樣的觀點,要不斷的去思考上帝要對我們說的是甚麼,而對一群大學生來說,短短一週,是不是應該讓神研班的焦點更集中呢?看是要集中在聖經的研討上,還是神學的反省上,而不要每一樣都要放在營會中,然後讓整個營會的時間很難去分配,就像今年,為了讓工作坊的分享者不會太晚,而將這時段放到下午,也將專講放到午休完,可是卻要輔導提醒學員不要從午休時間就一直睡到下午,都不來參加,這樣不是很本末倒置嗎?這反映了如果學生都無法對自己在營會中的生活作息負責,實在不知道神學反省應該要做到甚麼程度。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需要再次思考其意義,但不是思考神研班的傳統的意義!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