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化與長期照護心得/林毅敦

東門教會-林信男教授的演講

那天林教授上課的主題就是「器質性精神疾病」,介紹有關失智症、癲癇、腦腫瘤、內分泌障礙等。學理上我們都可以在醫學書本上得到更多關於疾病的認識,可是林教授面對的學員大多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所以用平易近人且生活化的方式來幫助他們了解這些疾病,其實想一想以後如果自己也是醫生了,也需要面對一般的病患及家屬,這項化繁為簡且不失去重點的上課方式,成了我學習的最好典範。其中讓我感到最驚訝的是教會的學員們,可以這樣坐在底下好好上課,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想一想自己以前曾經不喜歡上課,因此常會翹課,自覺有點愧疚,但是假設自己年紀也跟他們一樣的時候,或許才能體會光陰如梭,時光飛逝,學習的機會漸漸快要沒有的可貴。之前聽同學的報告,有說到心理老化的因素,其中「婚姻與性生活」是說有結婚的比較健康,而林教授問到,如果是單身的宗教人士,那他們是如何呢? 難道比較不健康? 當時我聽到之後,是有點錯愕,的確,像是天主教的神父和修女或是自小就出家的和尚與尼姑,他們雖然有別於一般人,但是精神生活卻豐富許多,後來林教授說:他們是跟宗教(上帝)結婚。我更是深表贊同,結婚只是一般世俗人的觀念,如果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卻沒結婚,其他平凡人通常會想,他(她)大概哪裡有問題? 但是跳脫市井小民的想法,如果一個人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使自己的心靈健全,無論是否結婚,可以是健康的。


三芝雙連安養中心

一路不算近的旅途,印入我眼簾的令人又驚又喜的樂園,我為什麼要說是「樂園」,就是在於他的整個設施與制度,跟一般的安養中心截然不同,打破一般的藥味或是老人味的氣氛,猶如一間高級旅館,但是比旅館更好,這裡有一個信念、一股力量,將原本快枯萎的花,重新綻放。在裡面可以去上課,可以有自己的房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我看到的是,這個地方讓老人家充滿生活的喜悅,人老了不會變沒用,反而更可以重新看到自己。他們有個理想就是希望可以推廣這種安養的制度,讓政府來實行。我個人是覺得這種想法實在很好,因為無論你有多年輕,最終會有老的一天,當人老了,如果沒有規劃,就有可能會有一些類似被子女遺棄或是變成流落街頭可憐老人的社會事件發生,甚至有些是獨居老人,自己過世了好幾天都無人發現。


像是這類新聞常常可以見到,將來社會人口老化更嚴重,豈不是變成司空見慣。但是試想,如果自己是那個落魄老人的時候,會有多麼驚恐! 以前我聽過一句話:「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雖然我們都知道為未來做好準備,但是以一個國家社會的立場,更應該為他的國民做好準備。更要避免這些社會案件的發生。當天在會議室有討論到關於這個安養中心是否可以適用全國,艾琳達教授就提出了一些疑問,我想我可以體會到一些更困苦人家的困難,或許雙連是個很理想的概念,但是卻很難在現階段可以普遍實現。這個議題很大,因為要規劃與實行會跟很多其他議題牽扯。


但是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是對的,就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實現的,最重要的是,要以人為本!


淡水馬偕安寧病房

從這次的報告主題「安寧療護」,使我了解到,面對生命即將凋亡的病人與他的家屬,我們可以做的其實很少(現實),但是也可以很多(心靈)。當醫術不管用的時候,我們可以慰藉的也就只有心靈的力量。一般人想要老有所終,病人也想要有所終,然而病人所經歷的是短時間內一連串痛苦的醫療過程,還有家屬從知道病情的震驚到接受的刻骨銘心,有時候也是很難平復。比起一般的老死,心情起伏更大。之所以要有安寧療護,而非一般病房的照護,也是有所原因的。同學有問到說,時常面對這樣的生離死別的工作者,該如何撫平自己內心的波動呢? 我自己的想法是,人都會有自己的適應機制,例如說:人去打仗,戰後,有人內心都沒事,但是也有不少人卻有創傷後症候群。當人可以適應的時候,就是沒事的人,當無法適應,就會出問題。但是要如何適應,就是個很大的議題。俗話說:「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大概就是在說「適應」。做為一位醫學生,可以說是準備要「提前體會生、老、病、死的過程」,當然要做好心理準備,就像是透過這堂課,體會普通課本上沒有教我們的。作為醫生,治人一生,也體會眾人一生。


這幾次的上課下來,我大概可以體會老師安排的用意,首先是東門教會,他們大都是健康有進取心的老人,再來是雙連安養中心,算是半健康的老人(因為需要人看顧),然後是淡水馬偕安寧病房,不一定是老人,但是卻可能跟老人一樣將要走完人生的病人。這三種不同的人,雖然生理健康好像比不上年輕人,但是心理卻是比任何人都還健康,而讓他們健康的是眾多的力量,有機構的理念,有家人的愛念,有醫療人員的信念,與自己的意念,我想這課學到了很多不同於一般的上課,而且每一次都是精采的收成,讓我的人生受到刺激,充滿一波波的衝動,未來只會更美好。 謝謝老師!

(作者為北醫四年級學生)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