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行之教會篇一/Mingku陳彥龍傳道

休假兩個禮拜期間,也不忘要去教會禮拜,所以過去的兩個星期日,一次去參加位在南加州的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hurch),一次去紐約布魯克林會幕教會(BrooklynTabernacle)。這兩間教會對台灣的基督教界應該不會很陌生,因為這兩間教會的牧者都出過很有影響力的書,一本是馬鞍封教會的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寫的「直奔標竿」,另一本是「疾風烈火」,是由會幕教會的辛傑米牧師(Jim Cymbala)寫的。我自己就看過這兩本書,特別是「直奔標竿」的目標導向的教會的概念,以及委身圈的圖像,是那時很多教會都參考的一些方向。


這兩間教會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教會一開始建立的過程,都是針對當時後當地的弱勢族群及社會邊緣分子,一直發展到現在。以這兩次禮拜的經驗,從整個禮拜堂都坐滿的情況下,至少都是千人來聚會。當然,既然來到美國,就想說可以去參加看看他們教會的崇拜情形,或許可以說是抱著「朝聖」的心態吧,畢竟他們兩位牧師寫的書,在台灣的確曾經帶出一些影響力,加上又剛好這次休假就是在LA跟NY,所以才又這樣的機會去參加。


先說說馬鞍峰教會好了,或許跟我一開始的想法一樣,因為只有看過書籍,大概知道華理克牧師當初怎麼建立教會,以及他們整個服事團隊採用的方法,可是去到那邊,真的有被嚇到。因為教會所在的那個地區已經嚴然成為一個社區了,如果你在地圖上找的話,還會找到以Saddleback為名的道路。從一開始借小學的禮堂聚會,經過了帳篷時期,一直到現在,除了大禮拜堂之外,還是以帳篷的初衷為一個一個聚會的場所,當然也有專為兒童及青少年設計的聚會場所。

整個以教會為社區的概念,還有好幾個停車場,如果行動不便者才會一路開到最上方靠近禮拜堂的停車場,其他來參加的會友們,都是將車子停在下方的停車場,然後有專車接送到聚會的場地。然後進去之後,發現很多地方都有大桶子,一開始還以為是裝垃圾的,其實不是,那是在每個星期都有發送袋子讓會友帶回家,然後將一些食物或是乾糧放進袋子,到下一週時再拿來放進這大桶子裡,然後袋子就掛在一旁,讓會友可以再拿回家,下次來繼續這樣的動作。如果在桶子裡看到垃圾,那就知道一定不是當地的人丟進去的。會這麼做的原因跟他們當初開始教會的狀況很有關係,因為一開始就是這些需要救濟或是幫助的邊緣人開始的。而且他們還有義診,就是幫當地沒有社會保險的人看病。


我想這間教會發展至今,整個硬體設備就不用多說了,禮拜堂內有專有的音響操控區,那是很像大型演場會的音響專區,還有攝影器材,因為這都會成為光碟或是上網的資料,當然還會有大型的電視牆,這些我想應該都是教會發展過程中,最後會需要的部分,當一堂聚會都有上千人來參加時,可能坐在最後面的會友就必須要看電視牆,這沒有對或不對,只是在硬體上如何讓崇拜的過程可以更加順利。所以來說說崇拜的狀況吧,一開始我以為會有禮拜程序單,但是沒有,手上拿到的姑且稱為週報,裡面有奉獻袋、報告事項以及一張今天講道內容的大綱式筆記,是自己可以在聽講道的過程中把聽到的要點記錄下來的一張雙面的筆記頁,不是全空白的,而是有分點跟內容,有點像是上課講義,老師都會把重點不寫出來,讓學生自己填,我覺得這一點還不錯,因為我四周圍的會友都很認真地聽跟紀錄,只有我沒在記,可能是因為英文不好吧。


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敬拜的部分,會友的參與度好像不夠,還是因為我坐在二樓的關係,還是唱的歌比較新,對於詩歌的熟悉就沒有那麼容易進入狀況,加上唱的次數又不夠,等到熟悉了,就換了下一首歌,但講道完後的回應詩就是敬拜詩歌的最後一首,我不清楚是不是每一次都是這樣的安排,但我覺得這其實很好,前後呼應以講道為中心,不過現在我不是很習慣這種主題式的講道(雖然是英文,還是聽得懂啦),可能是因為自己都是以經卷為主的講道,不過這也沒甚麼大問題,畢竟講道有很多種形式,沒有甚麼最好的或是是最不好的,而是可以跟經文配合或是有所彈性,或許講道的內容跟深度就會增加。


整個敬拜流程就是前面的詩歌,然後牧師出來有點像是回應,然後又再唱一首歌,之後就進入講道,接著就是回應詩,然後就散會了。報告事項全都做成PPT或是像一段影片,在電視牆上撥放會友自己看。以我們的傳統來看,或許會說完全沒有崇拜儀式上的神學思考吧,應該說這是完全沒有任何包袱的敬拜過程,一開始我也覺得不太好,可是我想想,如果這些來到教會的人本來就不瞭解聖經或是不認識主耶穌,那他們進入教會最重要的部分不就是認識上帝、耶穌、聖經,而敬拜的流程跟儀式對他們來說,其實不是太重要的部分,反倒是我們自己覺得很不自在,因為我們已經有太多傳統跟包袱了。


總而言之,這麼大規模的教會背後一定要有很強的行政團隊,因為我看見從停車場的接送招待,到禮拜堂內,都是給人很專業的感覺,至於這間教會如何牧養,我覺得是必須要長期去聚會才能了解的,以這樣一次或是很多外來教會會去參訪的方式,應該都無法清楚了解整個小組的運作模式,以及為何在外人看來好像關懷是一個大問題,可是聚會人數卻依然在上升中。

下禮拜再來談談紐約布魯克林會幕教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