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國」的迷思/Mingku陳彥龍傳道

這禮拜受邀去對一群來自台東的青年分享,主題是要來談論「天龍國生活型態」,這次我同學牧養的教會的青年生活營,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可以讓這些青少年對於台北有一些認識,不僅是對於地理上的差異,也可以了解一下居住在台北市的生活到底有甚麼過人之處,或是其實也沒甚麼特別的,反而自己的家鄉才是最棒的城市,所以也包括了一些價值觀念或是人情社會結構等的問題。


不過自己在預備的時候,其實是個很難的功課,因為這天龍國的名詞,也只是知道是從一本漫畫叫做「海賊王」,裡面的某一段故事情節而來,不過在漫畫裡面其實也沒有真正「天龍國」的名詞,只有一群人被稱為是「天龍人」,而這群人的特色就是傲慢瞧不起人、高貴,後來被隱射來形容住在台北國的台北人,台北國就被稱為是「天龍國」了。


對於這個名詞也是極為轟動,在新聞媒體甚至還有專題報導,跟民眾來解釋甚麼意思,甚至有社會事件讓大安區成了更為代表性的「天龍區域」,原因就是事件的發展有點像是成語所說的:「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用文言文講就是這麼一回事,用現代的術語,就是「天龍」。所以,我倒是認為這個名詞應該不是單指某一個區域,而是應該指某種眼睛長在頭上的態度與特質,所以不一定會出現在台北市,居住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可能會是這一種人,它已經不是一個地名,而是描述一種人格特質,或是某種行為模式。


不過到底是怎樣的行為模式呢?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他人的關係是到了漠不關心的程度了吧,在漫畫中的這群人就是目中無人,認為自己是最高貴的一個族群,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對於有需要的人更是不可能伸出雙手,當然,或許在漫畫中是已經帶有誇大的情節描述,可是既然台北也被稱做這個名稱,那是不是也代表了台北這個地方,或是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們也已經到了這種程度了嗎?這樣說應該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了,因為我相信多數住在所謂首都的人們都不是這樣的人,很有愛心的人一定還是多數,對於弱勢者的關心還是很多的。


但我想這也是讓我們很需要被提醒的一點,是甚麼樣的原因會讓人覺得住在台北就是住在天龍國,如果我們都並不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人,難道就因為台北的確是所有便利資源都集中的地方嗎?不知道,或許在生活中的許多層面,很可能都會看見一些小事情,比如說,我有一次坐捷運,就進來一家子人,然後就看見這家子人一進到捷運就開始搶位子坐,不僅媽媽爸爸搶,還叫小孩子趕快去搶,我站在一旁就想說,為什麼會教孩子這樣做呢?許多人都一起進來車廂,如果要按照順序,那也是先進來的人自然就會先坐到位子,更何況一起進來的中間,還有一些是老年人呢!


或是大家對於許多不公義的社會事件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就像我曾經寫在週報文張裡面的「無感」,當人們只在意自己過得好不好的時候,慢慢的,就會開始產生所謂「天龍」的特質了。


其實在信仰上也是一樣,現在的基督教會有很多的教導都不斷被告訴會友們,要向上提升,要靈命更新,去參加特會,去外國取經,這些都很好,可是當強調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會發現,這已經離耶穌的信仰跟榜樣越來越遠了,基督徒的生命當然要在上帝的面前不斷被更新,聖經也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們都知道我們屬靈的生命要不斷成長,可是當我們一直專注在自己的豐富與成長的時候,會不會就形成一種標準,可是按著真理的標準應該只有一種,那就是耶穌自己。


在這樣的教導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對於軟弱者的「指控」,說指控其實是很嚴厲的,因為我們要透過自己成長到一個程度來表示信仰的進步,如果有軟弱或是信心倒退的,就會被認為是沒有信心,或是沒有交托,再激烈一點的會說沒有見證,我們不是說一直處在軟弱之中,可是當我們面對有需要的人的時候,出於上帝的憐憫跟關愛,應該不是這樣的表達方式,因為這樣只不過在突顯自己是很有靈命跟信心的人而已,這就是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最大的癥結點,他們都是只顧自己,卻不顧別人需要的信徒。


我想,基督信仰也很有可能成為宗教上的「天龍國」,就像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跟經學教師們,他們都是那種自恃甚高,只要自己有光鮮亮麗的信仰外在,可是對於社會上的邊緣人或是有需要的人,一點憐憫之心都沒有。現在的教會也可能是如此,因為我們太在乎要不要去參加甚麼特會,或是經歷復興的大能,可是如果我們仔細看看耶穌的生活,他的靈命是在曠野跟上帝說話,他是在社會上親近有失喪、有需要的人,如果說耶穌辦過甚麼特會,大概就是馬太福音登山寶訓那一整段的記載吧,可是那一段記載,實在看不出來跟現在某些追求提升的神學有甚麼相同之處。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