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電話的啟示/Mingku陳彥龍傳道

這禮拜接到一通很特別的電話。接起時,電話那頭就問是東門教會嗎?我說:是的。對方就說:我姓吳,是個視障的朋友,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企業按摩還甚麼的,請問教會是不是有位邱牧師?我就說:有啊。然後就問他在網路上看到的是哪一篇文章,因為當他提到視障按摩的時候,我就想到教會有一次邀請勞工局輔導的視障朋友來按摩,他就說他是查詢「教會視障關懷」的關鍵字,所以我就在電話的這頭也查詢了這個詞,還真的有出現教會的文章連結,不過是業鑫執事所寫的一篇文章。

我們就開始聊了,我說我們教會目前還沒有在做這樣的事工,那是一次特別的活動,這位吳弟兄就提到了一些他在參與教會的困難,他說他本來是去比較大一點的教會,可是去都一個人坐在角落,然後就回來了,也沒人去關心他,或是兄姊的噓寒問暖,所以就換去小一點的,離家裡近一點的教會,雖然沒有小組,可是教會兄姊的關懷卻是有的。他還提到了,現在聖經已經有所謂的「有聲」了,可是很多靈修的材料都沒有,這是視障的基督徒很缺乏的一塊,或是有一些可以反省的資料,也都沒有「有聲」的,當然聖經是最好的靈修,但從這位弟兄的口中還是可以聽出即便在教會界,對於視障兄姊的需要還是很不足的。

他還問我,教會有視障的朋友嗎?我說目前還沒有耶。這倒是讓我想如果有位視障的兄姊來到我們中間聚會,那我們無論在硬體或是軟體的供應上,是不是能夠協助這些朋友的需要呢?這其實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許聽講道、讀聖經都不是問題,那兄姊之間的關懷會不足夠呢?或是協助視障朋友的無障礙道路設計,當然,這只是因為這一通電話而想到的一些想法。不單單是視障的朋友,若是其他的兄姊呢?

教會應該是甚麼樣子呢?最近在南部又有一間「哥德式」的教堂蓋好了,有時候會想,在一個沒有西方文化傳統的都市,盡是黃皮膚的人潮中,一座仿彿置身在歐洲國家的建築物,聳立在路旁,是多麼地不和諧。我不懂教會建築,但我知道教會是承載生命的地方,沒有人說教會一定要蓋成甚麼樣子,但一定有人會說教會跟這裡的人或土地之間的連結是甚麼。如果給您看這間教會的建築的照片,您會第一時間想到是外國照回來的,那這樣不就失去了與這裡的人們連結的機會了嗎?

教會,到底是甚麼?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思考過,是名詞?是形容詞?又或是動詞呢?我自己比較喜歡是「動詞」,也應該是動詞,儘管在聖經研究的領域裡面,這個字講的是一個群體的概念,可是我認為現在的教會不應單單是一個群體的組合,更不可能是指一棟建築物,而應該是描述這個群體的動態是甚麼,那才是有意義的,就像聖經說,我們都是連結於元首基督,這只會是一個描述句嗎?還是這是表示基督徒生命的型態跟樣式是甚麼?那要怎麼去說,我認為「動詞」形式才是最佳的描述方法,因為聖靈在我們中間是不斷在工作、運行的,所以我們的生命也不可能是靜止不動的,而教會就不會是存在性的描述而已。

這一通電話是很好的接觸點,不是說我們應該來著手預備或是計畫這樣的事工,而是讓我們去思考這間教會是不是有足夠的能力去承載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不同的人的生命,如果只是一間建築物,那一定做不到,如果只是一個像是社團一樣的組織,那也只會允許同質性的人來而已,只有在教會真的成為耶穌基督的身體的時候,才可以真正去讓每一個肢體都被看見。

最近看到一篇關於基督教信仰與傳統部落文化之間的衝突的文章,自己看完以後有很大的感慨,當基督教會的信仰傳進部落以後,在宣教的過程中,直到現在,仍有教導不能穿族服、不能豐年祭等,認為傳統文化對於基督教信仰是有很大的妨害的,當然,福音與文化之間的問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從過去到現在就不斷地被提出來討論,但我想說的是,當我們認為基督教的信仰可能會因為某些傳統文化而被影響,所以要嚴格禁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有更多這世界的流行文化已經悄悄地吃掉了信仰的內涵,而且是我們允許的。對我而言,更應該禁止的是這些根本不符合聖經教導的文化價值,耶穌的道路從來就不是一條向上的服事,用消極一點的說法,跟部落傳統文化比起來,這些才更令人害怕,更令人擔心。

讓耶穌基督的教導成為教會的基石,而不是憑著人自己的好惡去接受這、去反對那,同樣地,讓耶穌基督的生命成為教會的源頭,好讓更多不一樣的生命需要可以被連結在這身體上,不是因為人的好惡,接受這人、反對他人。在歐洲,許多赫赫有名的教堂,都已經成為觀光景點,在長老教會過去倍加運動後,到現在,也有許多鄉鎮的教堂已經荒廢了,是那些地方不需要福音嗎?我想不是,而是因為這座教堂,無論大小,都已經不能夠去承載那地方的生命,因為那不是「教會」。

那甚麼是教會呢?嗯,很難的問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