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牧師之間/陳必欣

曾任高師大、中正大學校長以及教育部長的已故林清江曾說過,當老師的人,是「過去」接受教育,及「現在」的學生,以備「將來」的需要。他以此勸勉為人師者,必須負責任盡職責,隨時充實裝備自己。我想不少行業也都如此。回想蔣介石在大陸吃敗戰剛退守台灣之際,硬說要反攻大陸,口號是:一年準備,二年返攻,三年少盪,五年成功。害得當時讀小學的我們,寫作文、做壁報,甚至寫日記都難免要套上這些無聊話。以為如此內容才更扎實。不幸有牧者如法泡製,就任初就談五年口號,什麼一年整地,再來是除草,接著耕耘....等。蔣騙了台灣百姓,牧者也耍了會友。蔣或許是迫於國際情勢使然,但身為教師或牧者如此這般,只是暴露本身的無能而已。


筆者當年參加大學聯考,以第一志願僥倖進師大,分數之高超越當時頂尖的台大國貿系,真不是蓋的;不過我不敢自大,不自卑已經不錯,因為班上只有我一人來自台南二中,其餘全是全台「名校」出身。(不過說真的,當年聯考狀元是李清木,他進台大醫科,可是正港南二中應屆畢業的。)感謝上帝如此厚待我,正如漁夫彼得被耶穌揀選一般,我除了學習謙卑,更虛心學習。之後我回母校任教,數年後適逢李元簇部長要求老師務必一天在校七小時。因為自己在補教界兼職,唯恐讓人事處為難,便和幾位同狀況的同事自動請辭,全身投入補教。我們都知道,在學校任教不可能隨便遭解聘;對不用功或不守規矩學生,還可以成績或記過警戒甚至威脅,尚且又有教官或訓導人員作後盾。但在補習班,學生是老師的衣食父母,真的得罪不起;我個人又以嚴格出名,如何拿捏更考驗師者的EQ。補教界從巔峰到谷底的整個過程,我全程參與;這段時光是我學習最多,成長也最多,人生中最精彩又豐富的時段。我很感謝上帝讓我教英文,高中英文是上帝恩賜我的禾場。教國小或幼稚園的兒童,不合我個性,而且有不少的native speaker佔了缺;教大學我沒有足夠的學歷,而且以當時的家庭背景更不敢奢望,(雖然在台南大專中心及學儒補習班我教過托福,也在南神代課過。)還是高中英文這塊版圖才是我的「餅」;而且英美人士很難插足。一般來說native speaker「說」和「寫」都還可勝任,但對文法句型、發音規則、解題技巧,要能講解分析、整理歸納是很陌生的,因此我就撿了便宜,真的不是我「行」,而是我「願」學習,虛心檢討自己並隨時充實,更重要的是體會上帝給我的恩典,深知我軟弱,隨時扶持我。就這樣我在學校也在補教界都蒙神保守而順暢亨通;尤其感謝當年二中兩位校長,李昇和羅旭升先生,他們一直很照顧我也信任我,甚至要聘請教師就找我推薦兼任用;有幾位在二中任教過並早已退休的老師,至今還不知我如何推了一把,這大概就是「為善不欲人知」吧!可不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喔!


我很佩服同樣在南高兩地任教的補教界一位代學名師,他在開學第一堂課就對同學說:「或許你們代學不是最好,甚至不理想才到補習班,從此希望你們真正喜歡代學;我會盡力讓你們對代學感興趣的,進步就隨之而來。你們可以不喜歡我這位代學老師,但一定要喜歡代學;如果也能喜歡我,那就效果相乘了。」我真的向他學習如何讓學生喜歡「英文」,但能同時喜歡「我」對學習更有助益。我不知是不是有很多牧者有這種胸襟。某次參加中會的郊遊,談話中,不知不覺就認真又嚴肅地碰觸到「牧者」。有人說其牧者常探訪會友,但怎麼老是接近中午吃飯時刻,於是「只好」留下牧師用餐,並順便包個便當給牧師娘,牧者也輕貧重富,甚至除小孩外,不許以硬幣奉獻;也有說牧師對有錢人拍馬奉迎,相對地對某弱勢者,連遭逢母喪也沒慰問,甚至也沒出席其告別式,也有會友其子弟要入伍當兵,也沒有為他祈禱祝福或「壯行」一下。甚至有人談到教會結婚禮拜和告別禮拜深具意義的「祝詞」和「慰問」也莫名不見了,就說是某些長老出色的表現搶了光彩使其黯然失色;尤其還有原本每週的壽星介紹(這是小朋友最期待和興奮的)也刪除了,因為事先沒做功課,牧者常老少不辨、男女不分,下不了台。這麼多的不平之鳴,如果在補教界的「建議箱」出現,老師早就自行走路了,我想是彼此疏遠,還是不溝通使然,是體制出了問題,還是不遵守體制,我們應彼此深思,勇敢面對,力求改進。


我很感謝我的教學生涯,我愛教書(其實教人更重要),教書是我的志業,我從不喊累,反而總是樂在其中。我發覺在教學過程中,受益最大的是我自己,也許這是不稱受教者為(學生)而是(同學)之理由。;「教學相長」永遠是硬道理。在補習班裡常有所謂的「醫科理」,部份學生已經考上醫科,還是國立大學的醫科,但他們之所以重考,因為台大是唯一志願。而對這些優質學生,師者如不好好裝備自己,有自己的兩把刷子,恐怕一點也混不下去。當牧者也是一樣,不論證道或查經,如果把會友都當優質門徒,就不至於打混或惱羞成怒了;我常和學醫的同學有些心靈的溝通,希望他們將來在社會上不是唯錢是問,台大醫院內的「痌瘝在抱」四字應該切記而實踐它。


記得在課堂上,我教同學YMCA代表甚麼?我風趣地說:基督教青年會歡迎你,你來了,會「要你再來」,所以也代表You may come again。不過有人認為他們很商業經營理念,鈔票滾滾而來,所以也代表Your money comes always。同學都笑翻了。第二天我到另一班上課,還沒發問就有學生說:You may come again,Your money comes always。哇!老師的話在同學中傳得真快,當然影響也大,切盼身為牧者或師者,講話要負責任,不可有媒體的影子。你對Fleet street can make or break a politician不會陌生吧!有次我問同學Prince Charming是甚麼意思?她回答是不是查理王子,顯然他想成Charles!我說是白馬王子,也就是如同Mr. Right,但絕不是White horse(白頭浪),順便也教他們white ant、white elephant、white collar、white lie、white feather以及聖經中的white sepulchre。教書就是這麼有趣,牧者查經如果要有好成績,不可打「馬虎眼」,一定要備課好好裝備自己(我還是希望盧牧師為"牧師"開查經班),否則誤傳上帝的信息就如同教師誤人子弟。


再講一次「教」和「學」的「認真互動」是何等的重要,我教到dig into,但某位同學在筆記簿上卻寫成dip into,然後中文註明的是dig into的含意,如此陰錯陽差,可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還有我們常以自己的文化去瞭解不同的文化,所以很多同學就把eat one's words(收回前言,認錯道歉)理所當然以為是「食言」了。就像主耶穌時代,許多猶太教領袖人物用自己的文化宗教背景,要求外邦人必須遵守摩西律法,接受割禮才可得救,如此一來,反而使正確的福音信息外流了。那些受逼迫的信徒逃到外邦把正確的得救之道擴散了(這可真是上帝奇妙的作為)。人生也常常如此,有時你受委屈、受逼迫、受排斥,沒有關係,亞伯拉罕離開了本地本族成為受揀選、受祝福,更祝福他人。我們的主耶穌在本鄉也是受逼迫的,你的苦楚,上帝很清楚,透過這些你會得到祝福,也祝福他人。有位好朋友,也是傳道者,為了一對失和的夫妻傷透腦筋,看他們天天愁眉苦臉生活毫無見證,最後在禱告之後,就默許他們離異,萬萬沒想到這一來結果是「一對怨偶促成兩對佳偶」,這或許是個特例,但也傳達了某種信息。每件事情的發生或許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壞事存在,讓我們珍惜美好的事物,而無論好壞都豐富了生命,更因為如此,我們和上帝更接近,也更親密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