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的世俗定義中放過自己吧/方麗華

所謂的<職業危機>,通常發生在禮拜天晚上,隨著夜幕開始低垂,自我期盼和生活現實之間的鴻溝拉扯越來越大,以至於最後總是以哭泣或沮喪進入夢鄉。生活在這個世代,你我的人生進行式中,常常被這些職場危機所困擾。


 現在要過好日子,是前所未見的簡單,但能保有一顆平靜心又能免於生涯焦慮,也是空前的困難。是什麼讓我們對生涯感到焦慮?為什麼我們會成為職場危機的犧牲品?折磨我們的一個原因,是身邊到處充滿了勢利鬼。勢利無所不在,何謂勢利呢?就是切割了一小部分的你,並且用它取代了「你是誰」的意義。現今最主要的勢利叫做職業勢利,去任何地方,五分鐘之內就會遇見21世紀初,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問題:「你在哪裡上班?」 根據你對該問題的回答,人們要不就是立刻對認識你感到無比的歡愉或者是他們只看一下手錶,就立刻想到一個結束談話的藉口。


勢利鬼的相反是甚麼?就是理想定義下的完美母親,她,完全不在乎你的成就高低。但不幸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是完美母親。大多數人在「該花多少時間和給多少愛」的這件事情上,都有嚴格規定,當然指的是一般比較普通性質的愛,如上司對下屬、老師對學生。人們願意分配多少時間和愛給對方,都是嚴格照著對方所擁有的社會階級來定義的。那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工作職業那麼在乎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們還非常關切物質上的財富。大家常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物化的時代,全是貪婪一族。主要是社會把情感的獎勵與物質掛鉤。我們要的不見得是物質財富,而是那份掛在上面的獎勵,如尊重、肯定、愛。


第二的原因是無法保有平靜安穩的心。這時代不斷告訴我們,每人都能成功。因為我們早已擺脫世襲制或種姓制。最新的制度是人生而平等,只要你喜歡,沒什麼能限制你,這裡沒有任何的階級。唯一的問題,就是嫉妒。嫉妒真是個禁忌話題,大家都避而不談,但如果說我們的社會有哪項情感問題非常氾濫,非嫉妒莫屬。而它還與平等精神相關,去嫉妒郭台銘或林志玲吧!他們都比我們都富有並且住的房子很大,奇怪我們卻不嫉妒他們的財富或美貌?但兩個年齡、在背景愈接近的人,就愈可能發生嫉妒的問題,想想公司內的內鬥,不都是年資相近、職位相近的這群人不是嗎?你何時不再去參加什麼「同學會」啦?因為在學校和你一起鬼混的同學,學校功課沒你好,出社會卻比你成功。這時你很難為他的社會地位與成就高興吧!


今天要成為一位像比爾蓋茲ㄧ樣有錢的大人物,幾乎是不可能。但媒體雜誌都一再的讓你感覺到,只要精力充沛、對科技有一些絕佳的創意點子,再配上個車庫,你也可以白手起家搞出一番大事業。為甚麼這樣矛盾?在社會中有一種真實的互動關係存在,它不斷告訴「你潛力無限」,同時也說「你有個低落的自我認知」。以致於從某種角度來說,明明是正面的某樣事物,結果帶來負面的反效果。還有一個原因令我們感到焦慮是對工作、社會地位感到焦慮。是當今世代特有前所未見的,而一再與一些美好的事物關連,這樣好東西叫做功績主義(meritocracy)


政治上無論左派右派都同意論功行賞是件好事情,我們非常努力讓社會按功行賞,換句話說就是,只要你有天份、有動力、有技能,你就會爬到最高階級,沒什麼能擋你的路。這想法好得無比,但問題是,當你真的相信一個社會之中所有有功勞的人都會爬上了最高的位子,表示你也默認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是活該!當我們碰上了一個非常窮的人,會形容他是「不幸」,字面意義是「財富/幸運」沒有眷顧這個人,他是個「無財富/不幸」的人。在台灣,如果你碰到某個來自社會低階級的人,他們會被很惡劣地標籤為「失敗者」。其實不幸者和失敗者之間,真的有所差異的是社會經歷了400年進化後,對於相信「誰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信仰變化,不再是命運所主導,而是我們自己。


若人生得心應手,一帆風順,想當然是心曠神怡。反之一敗塗地,最後可能憂鬱自殺。研究指出在已開發國家,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中,自殺案例明顯較世界其他未開發國家高。其中的一些原因是人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情,極端地完全歸咎於自己。我們擁有著自己完全的成功,也同時擁有完全的失敗。如何從這些壓力中得到釋放呢?我們的社會是無法正確無誤的給每個人分等級給分數的,無法完全按照論功行賞的方法來運作,因為當中有太多的隨機變數,譬如意外、意外的出生、東西砸在某人頭上的意外、疾病等等。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絕不要給人評分。


聖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書中有一句話說:「按地位來論斷人是一種罪」用現代話說的意思是:罪,就是你按照對方名片上的頭銜對人做出評價,這是罪。地位根本不能算數。按聖奧古斯丁說的,人去往何處,是由上帝決定的,祂會在末日審判我們。換言之,在論斷他人以前,且慢!因你根本不明白某某人真正的價值,那是他所不為人知的部份,我們便不能以全知的方式來看待他。另外也要想到,其實挫敗令我們懼怕並非僅限於,「失去收入」、「地位」。我們更怕的是別人的批評論斷和嘲笑。


我們都知道嘲弄揶揄的頭號工具就是報紙媒體。每天打開報紙所見的,無非是人怎樣搞砸自己的故事。如和錯誤的對象發生性關係、錯誤的使用毒品、政府通過一項錯誤的法案。我們都會拿來加以嘲笑一番,換言之,就是「失敗者」的故事。但古代失敗者的故事,卻成就了今天西方文學中的悲劇。


悲劇藝術起源於古老的希臘劇場,大約西元前五世紀,主要以藝術的形式,致力探討人為何失敗?並在某種程度上給予失敗的人一些同情。在尋常生活中,這份同情可能是付之闕如的。想想這些希臘悲劇作品,如把它當成新聞事件來處理時,會變成甚麼?莎士比亞寫的「奧塞羅」如果改成社會頭條新聞標題。恐怕標題會成了「愛成痴狂!外籍新郎殺死參議院大老掌上明珠」醒目的大標題橫灑整個版面;接下來換「包法利夫人」上場,「為包養情夫的醫師娘,購物上癮,因信用詐欺服毒身亡」;「依底帕斯王」上了「盲!殺了爹還爬上親娘的床」的頭版。這些失敗故事,你可以用同情心的光譜,也可以用小報上灑狗血的眼光來看。我們應該從悲劇藝術中學東西,沒有人稱哈姆雷特為「失敗者」,雖然他的女朋友自殺、父親被叔父所殺、母親改嫁仇人、自己也被殺死亡,他失掉很多,但他並不是失敗者,我想這就是悲劇藝術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另外一個現代社會引發焦慮的原因就是萬事的中心點,沒有一樣不是繞著人打轉的。自從人類登上了月球後,我們成就非凡,就更傾向於崇拜自己了。過去的社會中心點,都有一個超凡的敬拜對象,如一位神、一種精神、或自然力、宇宙。現在我們丟棄了這個習慣。為什麼人又總是很容易被大自然所吸引?原因是我們都想逃離這個人造蟻丘,想逃離彼此之間的競爭、逃離一些自編自導的戲碼。所以冰河、海洋總令人類感到賞心悅目,甚至從外太空的角度凝視這顆星球都讓我們驚奇!


講了這樣多的成功和失敗。我們都知道成功是什麼意思?我們對成功的直覺定義是賺很多錢的、或在某個領域學有所長。年紀漸長,我對於「成功」這個字詞的微妙定義也有所領悟。你無法在每件事上都很成功,因為魚與熊掌無法兼得。所以看待成功,就必須承認也會有所失落。關於一個成功的人生如何定義,往往並不出於我們自己的想法,全都是從別人那裡吸取來的,如父親或母親對你的期待。另外我們從社會的價值來定義「成功」。我們不應該放棄去尋求我們對成功的想法和概念,要確定那份想法是我們自己的沒錯,然後聚焦在自己的想法上,確認我們真的擁有這些想法。我們是自己的主人,得不到想要的已經夠慘了,還抱著一個根本不屬於自己的想法走完人生全程,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你想要的,那才是真正最最悲慘的事情。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