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齋節期的預備/Mingku陳彥龍傳道

上個星期三(22日)開始,就是教會曆的大齋節期,可能我們對這教會節期沒有很熟悉,通常在復活節前的40天,這一段時間內會用禁食、禱告等方式來預備心,然後默想、等候受難週與復活節來到。在舊約的約珥書第2章12到19節記載:「耶和華說:雖然如此,你們應當禁食、哭泣、悲哀,一心歸向我。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歸向耶和華─你們的神;因為他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或者他轉意後悔,留下餘福,就是留下獻給耶和華─你們神的素祭和奠祭,也未可知。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嚴肅會。聚集眾民,使會眾自潔: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離洞房,新婦出離內室。事奉耶和華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壇中間哭泣,說:耶和華啊,求你顧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產業受羞辱,列邦管轄他們。為何容列國的人說:他們的神在哪裡呢?耶和華就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恤他的百姓。耶和華應允他的百姓說:我必賜給你們五穀、新酒,和油,使你們飽足;我也不再使你們受列國的羞辱。」這是大齋節期最常被引用的經文依據,透過在信仰生活中的某一些操練,來幫助自己可以更深刻地默想跟預備主耶穌走過的道路。


而大齋節是從週三撒灰日(Ash Wednesday)開始,記得還在台神讀書的時候,學校都會預備像這樣的節期禮拜,透過教會曆的進行,也可以來思想耶穌的一生,因為現行的教會曆基本上是按著耶穌的生平在走的。在禮拜中,有很多靜默跟思想的時間,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將灰塗在額頭上,表示懺悔、認罪的象徵。其實也是進了台神讀書以後才知道有關這方面的事情,在教會也不一定會按著節期,所以一般來說就不太會知道原來在復活節前40天,也是很重要的一段預備時間,而不只是受難週,或是受難禮拜了。


大齋節稱為Lent,也被稱為四旬期。在聖經裡面跟40有關的經文內容大家很耳熟能詳的就是以色列人在曠野40年的時間,還有摩西在西乃山上40晝夜等候上帝的誡命(出埃及記24:18),還有先知以利亞在與巴力先知大戰後,逃避耶洗別的殺害,行走了40天到上帝的山何烈山(列王紀上19:8),更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禁食40晝夜(馬太福音4:1-2)。這樣看來,這40無論是天還是年,都是一個預備的過程,而且都不是一個太輕鬆的時間,而是能夠在身心靈都慢慢地被調整而來朝見上帝的面。記得在學校的時候,有一位老師就會在這段期間禁止自己做一件平常會做而且很喜歡做的事情,透過克制自己來表達操練的意義,這很有意思。或許我們也可以嘗試看看,不單單是在受難週的時候才來參加早禱、晚禱,而是從現在開始,就可以來預備自己,默想耶穌的道路,直到主耶穌基督復活顯現的日子來到。


那我想,大家一定會好奇,大齋節期是怎麼算出來的,這個問題其實要先問每一年的復活節是怎麼定時間的,原來教會定每年春分後月圓之後的第一個主日為「復活節」,而在「復活節」前 40 天稱為四旬期,每年教會訂出「復活節」之後,往前推 6 週(每週以 6 天計算,即星期日不算)再加 4 天,合計 40 天,稱為大齋首日,一定是星期三(復活節往前推六週還是星期日,再往前推四天就一定是星期三)。所以以今年為例子,復活節是在四月8日,從那一天往前推六週再加上4天,就是二月22日星期三。


事實上,大齋節Lent 的原意就有春天的意思,以華人的傳統觀念來看,從小時候就會聽到「一年之計在於春」,好像是一切新的開始,像我們的學期其實也都是按著節氣在走,而在這段時間,可以鼓勵大家以歡喜預備的心情,更積極地渴慕上帝的話語,同時在人與人之間,也學習彼此和好,因為這是為了迎接主耶穌的復活,也就是斷開一切隔斷的牆,人與上帝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在這個條件之下。同時,在這預備過程裡面,就包含了個人要歸向上主、悔改更新的操練,再過去舊教的思維或是傳統中,守齋其實是很嚴格的,他們甚至一天日落以後才吃一餐,目的就是要自我反省、克制、律己、專心聽從上帝的聲音。我們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包袱,但這其實也是一種在信仰中學習的方法。所以在這段時間,強調的是在靈修與操練過程中可以徹底的歸向上帝,迎接復活節來到。


今年可以過一個不一樣的復活節,哪裡不一樣,就從現在開始,在受難週我們有早禱跟晚禱,週間聚會也都暫停,那是很棒的學習與默想的日子。或許我們也可以嘗試看看,在大齋節期裡,想一個可以克制自己的方法,比如說每天都要看連續劇,那就這40天都不看,每天都要喝咖啡、可樂或飲料,那就40天都不喝,看電視的時間可以用來禱告,喝飲料的錢可以存起來奉獻,當然不一定就只有這兩種,每個人可以按著自己的生活狀況來調整或是規劃,乍聽之下好像很形式化,可是這就是一種來對付自己生命或是生活中,好像一定要有的「束縛」,可以在操練的過程中,重新得著「自由」!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