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聖經/Mingku陳彥龍傳道

上個星期是我第二次參加大專神學研究班,其實我在讀書的過程期間,都沒參加過神研班,在來到東門之後,參與在大專團契的服事,不論是平地的或是原住民大專,都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觸學生工作,也因此,在大專寒假最重要的營會就是神研班,而且有在教會聚會的青年要去參加,所以就想說要開始參與在這項服事裡面。也謝謝教會的同意,讓我可以用一週的時間,與學生們一起來研讀聖經。


去年查考創世記,今年查考羅馬書,這兩卷對基督教都是很重要的經卷,不過這次的羅馬書,倒是打開了我重新閱讀羅馬書的觀點,我想,可能多數的人都認為這卷書是一本教義的書信,但事實上,從這個角度閱讀,是受到馬丁路德的影響,老實說,馬丁路德使用了羅馬書的記載,打開了他的神學理論,嚴格說,在應用上真的就只是把經文拿出來應用而已,而沒有考慮到保羅寫羅馬書的原因,或是目的。但無論如何,也是因為馬丁路德的詮釋,開啟了新教的大門,「因信稱義」就成了很重要的教義內容,不過也成了一般信徒很難理解的神學理論。


其實說是新觀點也不是多新,只是我們不常注意到而已。閱讀保羅書信的基本法則都是一樣的,既然都是對教會寫的信,就必須要先注意到教會的實況,讓保羅寫信的原因,用教義,用系統神學的角度切入,其實都不是最適當的,儘管保羅的書信基本上都有神學理論的論述,可是嚴格來說,都是針對當時教會的需要或是問題而給予意見跟鼓勵。所以我認為閱讀保羅書信必須放在實踐的領域來閱讀。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對於其中有些艱深的論述就不會再感到只是神學辯論而已,而是跟我們信仰生活息息相關的記載。


當然,自己參與在輔導的服事中,也是對羅馬書有更深入的閱讀與認識,其中一個新的認識就是「宣教」。在羅馬書的開始,保羅希望可以到羅馬去分享上帝的福音,而在最後的部份,提出他期望去到西班牙宣教,在這個前後框架的架構下,羅馬書的寫成就不會只是單純教義的傳達與神學論述。同時這宣教的理由在書信中也透過猶太人歸信、外邦信徒信主中間的過渡,就是「信」而不是「律法」。而這個觀點對於要繼續下去的宣教旅程是很有幫助的,也就是說保羅告訴羅馬的教會在福音下的大能是上帝出於主動的拯救行動,而激起他們也願意分享這福音的力量,進而可能支持保羅到西班牙的事工。


談到這裡,我想,即便對於羅馬書稍為熟悉的人,都會對於閱讀此書信上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在書信中其實真的提到很多在教會歷史上的神學爭論,因信稱義是最顯著的,其他還有預定論、上帝的義等,在應用上最有問題的就屬第13章有關對於政府的態度,或是常被引用討論同志議題的第1章24節後。經文中的難題要解答或是回應,會呈現整個營會的目標跟方向。在參加兩次後的感想,我覺得引發學生們願意讀聖經是很好的出發點,但我認為讀聖經要有方法,光是看、閱讀,然後想問題,想破頭可能也還沒有頭緒,更何況要進入研讀的範疇了。


其實在輔導訓練的時候,就有提醒小組的輔導員,盡量不要採取一言堂式的給予解答或是一定是怎樣的解釋,而是可以引導小組員討論跟分享,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就算我在教會長大,對聖經的熟悉度還算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真的不知道討論下去會變成怎麼樣,我的意思是,學員沒有一個適當的讀經方法,怎麼會知道經文中的難題重點會是甚麼,而不是單純地靠著自己的默想或是想像。所以我認為在營會中應該適度地教導學員一個適用的研經方法,要比讀經更深入的一些依循的規範。比如說書信,閱讀書信最重要的就是受信者的背景跟疑難,不然保羅為何要寫信,還有保羅在寫信過程中的思考模式及論述演進,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訊息,可是在現行的營會安排下,都只會去注意經文裡的某些字句,而無法從更大範圍的面向去思考。


另外對於晚上講堂的方面,現在這樣很好,每一天晚上都請不一樣的講師來針對經文中的一些神學理論來論述,但是我想到一個問題,關於聖經神學的領域應該是要建立在對聖經有一定的熟悉度之下去談論的,我相信很多學員都是今天的範圍到哪,就讀到哪,沒有對整卷書信有先行的認識,在這個情況之下,會不會造成對書卷的認識是片面的,而不能有系統地組織起來,這樣的功課老實說,對神學生可能都有些困難了,何況大專學生呢?所以我認為晚上的講堂應該是要有系統地解釋聖經,而盡量不要用神學專題的方式來呈現,像這次的專講,大概只有第一講跟第二講不一樣,其他三講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在整理羅馬書的神學要點,用不一樣的方式呈現而已。


最後是最重要的,我認為應該要分組,要將慕道的學員另外分組,像這次我帶的小組中就有一位是完全沒接觸過聖經的學生,可能是因為團契的邀約就來參加,可是羅馬書真的太難,說不定他連耶穌的生平都還不認識,怎會懂保羅所說的福音。若這些學員願意來,可是帶著更大的疑惑回家,或是研讀時根本都看不懂,不是很可惜了嗎?


小小的感想,最重要的是,期盼學員們在神研班的感動與領受,可以持續在生活中發酵!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