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鄉手記_9吃飯大小事(二):飯前準備/盧悅文

在曠鄉吃飯,有許多需要事先做好的準備工作。餐廳與廚房是展現瑞士人相當有組織、事先規劃、遇到問題處變不驚民族特性的極致地,同時也是曠鄉的特色之一,那就是「在曠鄉沒有『驚喜』存在的空間」。


以「吃飯」這件事情來說,每頓餐有多人用餐至少一個禮拜以前負責訪客與志工的修女就會告知餐廳與廚房,以便準備食材的量。如果我們有什麼事情不能用餐,最好兩天前就告知,這樣負責飯廳Monique修女才能有足夠的時間通知廚房。每天早上五點半,修女已經起床開始做早課,同時把當天早上的早餐排放好定位,以便早上六點四十五分做完早課之後可以用早餐,並趕在七點十五分參加早禱,這樣修女們在早禱的時候不會因為肚子餓發出聲響而打擾到早禱的莊嚴。至於訪客和志工們,可在早禱之後、大概是七點五十分左右用餐。廚房與飯廳就這樣開始每一天的忙碌。


九點開始一天的工作。Monique修女將當天午餐用餐人數標示在一個小黑板上。負責打掃飯廳的志工必須先將所有桌椅與地板擦拭乾淨,依照黑板上的用餐人數重新安排桌椅。桌椅安排好之後,在依序放上每個用餐者餐盤、刀叉、杯子和使用點心需要的小湯匙。之後再放上使用沙拉需要的木叉和木匙、放置主菜和點心的桌墊和刀叉。同時,負責花藝的修女會依照花卉生長的時節以及節期的需要,更換每張桌子的花卉。另一方面,Monique修女會開始安排某修特定的修女或者是志工們用餐的座位。例如:院者以及副院者有固定的位置、負責當桌長的修女們的位置、負責收送菜餚以及碗盤的修女和志工的位置以及特定訪客的座位。這些座位皆以每個人專屬的餐巾袋來標示。


除了飯廳忙著座位與碗盤的安排之外,廚房也沒有閒著。廚房分為兩個部份,一個是烹煮當日食用菜餚的廚房,一個是準備當晚以及隔天菜餚食材的準備房。每個禮拜要吃的食譜都是一個禮拜以前就已經確定的,以利食材的採買。志工們大部份都是在準備房工作,做的事情不外乎是把馬鈴薯、紅蘿蔔、櫛瓜、蘋果等食材削皮切丁;把新鮮的水果如草莓和櫻桃等去蒂切塊、白或是綠花椰菜依照修女的指示清洗切丁等等。來曠鄉之前,我很擔心被安排到廚房工作,因為深怕修女發現我不及格的刀工。可惜人算不如上帝算,為了因應主顯節、聖神降臨節以及前來曠鄉進行大避靜的大批訪客,我還是有兩三次被分派到準備房和其他志工一起幫忙處理食材。也因為這樣讓我發現身為台灣人的幸運。在台灣可以找到許多非常好用的廚房工具,可以輕鬆地準備煮飯。在曠鄉,這樣的便利工具並不多,相較之下也突顯了工夫的真假。


「曠鄉」對於食材有非常高的要求。第一:盡量不吃進口食物,而是以當地或是瑞士境內出產的食材為優先考量。這樣不但可以減少因吃進口食物而產生的運輸廢氣(就是碳排放量),同時鼓勵在地農業。第二:盡量吃有機食物,且與附近小型的有機農戶合作。這樣不但可以確保食物的品質,同時也可以吃到當令的食物。這樣的原則,不但讓曠鄉的食材有品質保證,對於曠鄉和附近農家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也有助益。而對於吃的人來說,曠鄉提供的食物是有品質和健康保證,同時也可以藉著食物瞭解目前季節的變化。


修院對於食物來源的吹毛求疵是帶有「倫理道德」的層次。我曾詢問Lauranne修女,為什麼曠鄉一個禮拜只吃一次肉食?這樣簡直就跟吃素沒有甚麼兩樣。Lauranne修女回答,一來修院大部份的修女年事已高,吃太多肉食對身體沒有幫助;二來在瑞士的肉類製品販售價格很高,修院對於食物的花費有一定的預算。更重要的,是修院不願意花小錢買便宜的進口肉品,成為造成碳排放量增加以及地球暖化的推手,同時也不願意在享用便宜肉類製品的同時,成為便宜肉類出口國國內飢餓貧窮人無食物可吃的兇手。這對修院來說,「是無法原諒的罪行」。


當所有的食材皆準備妥當之後,志工和修女們必須在午禱和晚禱之前將廚房清掃乾淨,把處理過後的蔬菜果皮丟到花園特定區域,作為堆肥;地板必須清掃並以拖把拖乾淨、準備房必須恢復原樣,以便作為特定聚餐的場所。廚房所使用到的所有的廚具等,皆會堆放整齊在流理台上,等用餐完畢後交由負責洗碗的志工清洗;而煮好的食物,則會放在烤箱內保溫,等到禱告結束之後,大家就有熱騰騰的食物可享用。


對「曠鄉」來說,吃飯是件大事。當Martina-Anna修女說出:「曠鄉的廚房就像是家裡的廚房,是修院的中心」這句話,我相信不單單是指「吃飯」這個動作,也不只是大家一同享用上帝所賜的飲食。而是表示在「吃飯」這件事情背後,其實曠鄉已經把基督教信仰深化到日常
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我怎麼可能會在吃飯的時候想到地球暖化因為我所吃的東西而加遽?我怎麼可能會意識到在地球遙遠的那端,也許某個人因為我所吃的食物而餓死?這是「曠鄉」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帶給我的功課。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