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家歡樂,幾家愁/Mingku陳彥龍傳道

上個星期日下午有個學生用MSN問我幾個問題,我覺得很有意思。2012年的一開始對台灣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昨天的選舉,不論誰當選了,真的就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選舉這樣東西,可以搞得一個家庭四分五裂一點也不為過,只不過就是大家支持的候選人不一樣而已,或是彼此的政黨色彩不一樣罷了,有需要爭得臉紅脖子粗嗎?


這位學生問我大概是三個問題吧,第一個,這次要回去投票嗎?第二,要投給誰?不過這兩個問題都還滿好回答的,而且青年的政治參與,可能第一步就是投票,雖然可能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位對國家社會比較好,但至少在有沒有建設的對照組中間,應該可以知道要怎麼投票,或是要投給誰。第三個問題就比較有意思,問題是這樣的,如果我們知道某一位候選人不好,為什麼多數的人都是批評或是不斷責備他比較多,而不是為他禱告呢?被這麼一問,真的,好像真的就是看到很多不好的事情,或是用不好的言語來諷刺或是數落,但有真的為這些候選人禱告嗎?


自己承認沒有,會為了國家社會禱告,可是好像沒有特別為了現任總統或是出來參選的這些候選人禱告,或許是意識形態或是根深蒂固的「顏色」區分,好像不會想到這回事,還是想說禱告了有怎樣呢?國家還不是一樣很亂、社會經濟還不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每天新聞一打開,就是很多政客言論滿天飛,不然就是又有甚麼不公義的事件。不然就是每一家的民調都不一樣,到底要相信誰?我們的政治環境這麼不健康,有時真的不知道禱告該怎麼禱告下去。只能不斷地祈求上帝憐憫這塊土地,憐憫這個小小的國家,可以看見上帝的公義運行遍地。


我不愛談論政治,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很開心,遇到完全不一樣黨派色彩的,一開口大概就是吵架收場了。這麼不健康的選舉文化不知道是從甚麼時候開始,難怪有人說如果想知道自己祖宗十八代到底做過甚麼,就去參加選舉好了,因為對手會幫你把所有的事情都翻出來,就只是為了擊倒你,或是抓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祕密,好成為競選的武器。仔細想想,透過攻擊他人是正確或是對的選舉方式嗎?像這次在報紙上,就有媒體統計過,藍綠雙方到底彼此到底用了多少惡質或是抹黑的方式去打擊對手。我在想,如果真的有在做事的候選人,根本不需要用甚麼競選手段,就一定會當選,因為大家都知道誰才是真正為人民著想的,只有那些沒做事、佔缺的候選人,才需要一直拉抬自己,去贏得「假象」的支持。


選舉前夕不斷地傳出賄選的事件,而且都在山地原住民選區,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就與天主教原住民牧靈會共同發表了聲明,呼籲我們的族人在部落抵制賄選的文化,也不要將票投給有涉及賄選的候選人。一直以來,好像部落都是某政黨的鐵票區,這也是我在接觸相關的議題的時候的很大的疑問,感覺上賄選也已經行之有年了,而且更讓我不了解的是,在許多原住民的議題上,現行的政府很明顯地沒有任何地善意與行動,甚至堅持在某些地區以財團跟經濟的價值為考量,強制地徵收了土地,這些難道都可以視而不見,然後將票繼續投給這個政府嗎?


這禮拜就問我們原住民大專的學生說要不要回去投票,就有說不要的,我繼續問為什麼,他說投了還不是一樣。這話聽了真是令人難過,投了還是一樣,在原住民的相關議題上,這麼久的歷史努力與爭取過後,對年輕的一代,竟然還只是反正都一樣,這會是我們參與度的問題嗎?我想不是,而是因為過去我們所信任的公職人員並沒有在他們應當發聲的時候站出來,反倒是沉默了,到了下一次競選的時候,才又聽見他們的聲音。這樣的循環不知過了多久,再有任何理想或是期待的,都會被消耗殆盡了。而那些願意改革,也願意傾聽人民聲音的候選人,卻必須在自己很努力的情況,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勇氣,去抗衡坐擁資源的大黨,可是有投票權的我們,卻仍然將票投給原來的那些人,無怪乎一直被認為是「鐵票」。


當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總統已經確定是誰了,政黨票也開出誰是最大黨,角逐立委的也不管如期或殺出黑馬,將來的四年就是以這樣的形態繼續著台灣的政治發展。猶記得2000年的選舉,那時最大的在野黨,的確擁有著不可輕視的氣勢,一舉得到了當選,促進了台灣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政黨輪替,那時家裡有「×帽」、「公仔」、「旗幟」等相關任何可以支持的東西,可謂為之瘋狂。選舉的結果出爐,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興奮地睡不著,也有人哭泣著、失望著,但生活不也是繼續進行著,再艱困、再怎麼無助,台灣人的精神還是會繼續下去。


想著過去一週最後衝刺的任一場造勢活動,想起了眾人夾道歡呼:和散那!和散那!奉主名的是應當稱頌的!在那個被統治的時代,在那個深深地期望能有個自己的家園的困境,希望出現了,一道亮眼的光芒射入了每個人的心裡,但,那成為君王的卻以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血,來建立永恆的國度。


我們要繼續著為社會的不公義發聲,要繼續著與受苦的人民站在一起,也請我們收拾起批評、數落的心態,用真實的禱告為國家領導人祈求、為人民公僕代禱。願耶穌基督作王的捨己,成為台灣土地潤澤的甘霖!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