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虔與感恩/Mingku陳彥龍傳道

這一兩個星期以來,謝謝牧師、牧師娘、長執跟許許多多弟兄姊妹的支持與安慰,讓我跟我的家人在這段期間,感受到很多上帝的平安。


這次回南部奔喪,有感受到「父後七日」的震撼,一方面來自家人親情間的,另一方面就是像電影裡面一樣的場景。一整個道教的傳統儀式,讓參加的人不由得肅然起敬,不是像電影中那麼多誇張的手法,是真的很嚴肅的、完整的儀式的進行。在那一兩天的過程中,有跟一起來協助辦理喪事的人聊天,原來這位來主持的道長已經從事這行業三十幾年了,而且從他的父親就開始,從許多小細節的專業就看的出來這道長一點都不馬虎。心裡有一種很尊敬的感覺,或許是因為在北部很少看到這樣的儀式,而電影又刻意過度寫實地描述,我有偷偷地問他們對於這部電影的看法,他們也都只是笑笑地說:就當作是電影吧。


他們的專業也可以從會場的布置看出來,儘管只是一個小小的靈堂,幾個工作人員的布置很快速也很到位,前面跟左右兩邊的掛畫,都很整齊且對稱地擺設,甚至還有北管,聽說那個吹嗩吶的老伯伯,還是他們當地嗩吶吹奏的第一名。對於不同宗教領域的態度,真的除了以很尊重的態度之外,我實在想不到有其他的字眼可以來形容了。另外一點可以學習的就是「專業」,這說的專業不是指技術性的,而是「敬虔」的態度,有了這樣的前提,我相信沒有人不會很謹慎地做好每一樣要做的工作。這是我在這幾天中學到的第一樣功課。


第二樣功課是我在回來之後,隔天就前往花蓮的東方教會分享,因為他們教會也有都市原住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三四年了,教會的兩位牧師是我的學長跟學姊,他們想到我在這裡服事,也是負責原住民的事工,就請我去分享一些我們東門原住民聚會的經驗。這是很棒的機會可以有這樣的交流,我從我們原住民聚會的開拓開始講起,過去宣教士二宮牧師的努力,幾位傳道人在這裡的耕耘,還有教會牧師長執的支持與關心,讓原住民聚會已經有16年的歷史了,就像一個部落教會一樣,當然我們也會面臨許多在福音事工上的問題與瓶頸,過去這十幾年來,弟兄姊妹也是來來去去,最近這幾年逐漸穩定下來。


上帝給我們的恩典真的很多,當我自己在分享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若不是上帝自己在這裡牧養我們,我們實在不能做甚麼樣的事情,都市原住民會面臨的議題與困難,在不同的都市其實都差不多的,當然在台北跟在花蓮最大的不同就是離部落的距離,所以在歸屬上就會成為教會有時很難去進行的困難,在花蓮其實要回部落很容易的,所以可能主日就會到部落,週間又因為忙於工作、照顧孩子等的現實考量,而比較沒有辦法出席聚會,相形之下,人數少就會變成同工的壓力,慢慢的,看著個位數的出席,就變成了阻礙了。透過這樣的分享,我也在思考我們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


不過這次短暫的花蓮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整個大花蓮市區,隨處都可以看到教會的身影,無論是基督教或是天主教,還有很多跟教會有關的機構,我想花蓮大概是全台灣唯一最以基督宗教「立市」的城市,我還在想,從過去這麼長遠的教會歷史影響之下,怎麼花蓮沒有「全市歸主」呢?他們的醫療、教育、社會關懷等,幾乎都建基於基督宗教的領域。這樣短短地繞了一圈,就看到兩間天主教的修院,長老會、浸信會、門諾會、真理堂等教會身影林立,真的是很特別的地方,或許花蓮的基督徒跟天主教徒加起來的比例也應該是很高的。在這城市裡面,真的可以感受到基督氣息的氛圍,只是不知道這樣的影響力是不是還能夠具有夠深刻的憾動力。


以前在台神的老師現在在花蓮幫助四位原住民的高中孩子,他幾乎提供生活上的全部的幫助,希望這幾個孩子可以好好的讀書,將來可以有不錯的工作。像這樣家庭複雜或是必須要自己努力生活的孩子,在花蓮各學校有一大堆,但這些孩子在沒有支持下,很快地就流失在社會的洪流裡了。我問了問這四個孩子的家庭背景,每一個人都超乎我的理解,頓時都讓我覺得我們真的是很幸福的一群,可是馬上收拾起這樣的想法。幸好這幾個孩子從高一到現在,他們其實懂得感恩,所以不會在自己的生活上鬆懈,也很願意自己讀書。可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機會,我就跟老師分享,原住民的孩子真的落差很大,不是說資質,而是指成長的資源背景,就好像落在天平的兩端,這沒有對錯的問題,也沒有公不公平的問題,但這就是現況,是我們必須承認的部分,而我們也好像很難去改變甚麼。


    這一趟旅程短短幾天,學到了新的事物,說新其實也不新,敬虔跟感恩我們都常常聽到,可是每次經歷的時候,又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想著自己到了年紀稍長的時候,是不是還可以保有那「起初的愛心」呢?是不是還依然可以像現在謹守真理的教訓,謹慎地像是第一次去做一樣的敬畏呢?為上帝在生命中的每一步獻上感恩,祈求上帝保守我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在祂來到的日子,可以坦然無懼地站立在上帝的面前。「要常常喜樂,常常禱告,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感謝。」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