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倫理與典範教育-重新發現馬偕傳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二年級蔡祐任


高中時期以前的我,對於馬偕的印象只是一位遠渡重洋來到台灣的傳教士,沒有醫師執照卻為當地病人看診拔牙。當時他在心中並沒有非常偉大,我認為他和其他傳教士一般,離開家鄉只為達成宣教的使命。然而,這一切在我進入大學之後徹底改觀。一年級下學期,我們曾有機會到剝皮寮參觀相關展覽,當時就更了解更多有關馬偕的故事,發現拔牙只不過是他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真正對這片土地的貢獻,似乎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學期醫學倫理課,蔡尚穎老師透過他幽默風趣的講述,更活靈活現的重新介紹了馬偕,在我的腦海中,形象與輪廓逐漸清晰,也備感他的偉大。因此這次讀書報告,我選擇了這本「重新發現馬偕傳」,希望對這位不簡單的人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不僅蒐集了許多關於馬偕的傳記、英文資料,也描繪了馬偕的童年以及他的性格,佐以影響他個人的人物小傳與不同事件,從多角度鮮明的描述他,我彷彿隨著馬偕的腳步,近距離瞻仰這位犧牲奉獻的愛心巨人,也想將印象格外深刻的部分在這份心得報告中作分享。首先,讓我一改對馬偕的原有概念是,我認為許多傳教士雖然離鄉背井,到落後未開發的地方,目的不過是在宣揚基督教的教義,至於家庭或事業,應該仍以家鄉為主,畢竟親不親故鄉人。沒想到,當馬偕來到台灣時,即便了解這裡種種生活資源的匱乏,以及與故鄉水平的差距,他第一句話就說:「就是這個地方了,它有美麗的風景,讓我感受到平靜」而後更把這塊土地當作自己的故鄉愛護,娶五股人士張聰明姑娘為妻,將畢生的心力全都付出於這塊土地上,實在令人敬佩。我也從此知道,拔牙相較於馬偕在台灣其他的貢獻,可真的說是小巫見大巫,他不僅開設偕醫館為病人做治療,增進生活品質;創辦學校「牛津學堂」造福學子,並親自投入教學,以有限的資源做最大的教學品質,一如書中提到的自由學習;最重要的是,還努力破除社會對於女性的不公,開設女子學校且提倡禁止小腳的陋習。如此種種充分的說明,他不只醫療病人的病痛,更治療了整個社會與當時民眾心態。


另外在書上提到一項讓我感到格外感動的關鍵,也就是馬偕童年以及他的個性。書中引述黑鬚番這本馬偕的傳記,童年的馬偕生活背景也是凡事要自立自強的屯墾區,從碎石砌屋到和家人的談話,每每可見他堅毅不撓的性格,以及遠大的志向。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的理想抱負不僅僅屬於個人層面,而是將愛和理想散布到更遠的地方。試問這個世界上,能有這樣願意付出、志在奉獻的人物能有幾位?而這樣的性格更在他在台的二十多年時間,表現得淋漓盡致。剛開始落腳傳教之時,他遇到重重考驗與障礙。當時台人對於洋人的仇視從歷史淵源可見一斑,於馬偕說來,想要打入這樣的社會便是向蜀道一般險峻、困難。然而,有著過人的毅力,馬偕以善心和愛心為出發點;以關懷和付出做為實踐,消弭了當地人民刻板印象的仇恨裂痕,實在是難能可貴!傳道的時候,馬偕為了散播福音,積極也顯現出大無畏的精神,儘管被人譏笑為「瘋狂黑鬚番」,他仍盡心盡力於自己認為應該有所付出的宗教使命上。在書中提到,馬偕的行跡幾乎跑遍了整個北台灣,而每個足跡不只充滿他對基督教的摯愛,也蘊藏著對這片土地完全的關懷。醫療方面除了我之前提到的建設外,馬偕在台時間總共拔了兩萬一千多顆牙齒,這實在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天文數字。


在這本書中,也提到一些影響馬偕的人,如何基教授等人,然而我認為這些故事都不比馬偕本身在台灣用愛心和血和所寫下的歷史精彩、更令人感動。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醫學倫理課程剛好有到淡水的馬偕行蹤之旅,也讓我有機會將書上所閱讀的種種映證在這些真實的建築和展覽史料上,從真理大學到淡江中學,乃至於馬偕醫行館,每一磚每一瓦都是用熱血和愛打造的,也十足的顯示出這位台灣歷史的偉人用全方位的方式來疼惜這片與真正出生地相隔遙遠的土地,把台灣當作自己的家鄉,努力付出不求回報,為後世樹立了了偉大的典範,而他的事蹟也將不朽的留名於台灣人的心目中。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