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的秘密/Mingku陳彥龍傳道

過年了,無論大家是在家裡圍爐,或是趁此機會全家出遊,都有上帝的祝福、平安與大家同在。


之前受到姊妹團契的邀請,請我分享一本好書,這一陣子我看的書的內容留在我腦中很久的就是《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這本書,我想大家一定很常聽到這本書,但不一定有看過,我真心地大力推薦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讓我們去認識許多在台灣默默奉獻一生的神父們,也是帶領我們來一趟追尋自己、認識上帝的旅程。在這本書裡面,我自己很有感動的不只是好像從書中作者的信仰路程看見自己,還有就是對於「天國的秘密」的答案。


耶穌來到世上,一直在強調「天國將要來了」,而且用了很多的比喻來描述天國的樣子,像是撒種的比喻、麥子和稗子、芥菜種、麵酵,或是寶貝藏在地裡、珍珠、撒網,還有十童女等,這些都是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說到關於天國的比喻。是不是因為比喻太難理解了,我們每一個人對於天國都有不一樣的解釋,甚至跟隨在耶穌身邊的門徒們,他們好像也不太懂耶穌講的天國是什麼。有些人會把馬太福音第五章3至11節解釋成天國子民的樣式,所謂的八福,應該是天國子民的特質所展現出來的樣貌。而在路加福音的記載,當耶穌預備要進入耶路撒冷,他差遣了七十二人出去,告訴他們要去宣講「上帝的主權快要實現了」,然後耶穌又自己說他會再來,因此天國、上帝主權要實現跟耶穌在來之間,是在講同一件事,還是有不一樣的解釋呢?


要放春節以前,我去參加神研班,查考的是「創世記」,在講到有關挪亞方舟的經文時,我想到有好幾部電影都以這故事作為題材,像是《冰原歷險記3》、《王牌天神2》還有關於世界末日的《2012》。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民族,尤其是近東附近的文化裡面,很有趣的就是都會有關於「大洪水」的傳說,在創世記的記載,大洪水意味著新的創造與制度的再建立,這應該是聖經裡面最具體性的大毀滅的故事情節,難怪有這麼多電影要用這個題材來吸引人,吸引人的地方是不是因為人們其實很懼怕某一天的來到?這一天會帶來決定性的毀滅,所以造方舟就成了唯一可以脫困的方式?


《2012》就是一部最典型的有關毀滅與拯救的電影,毀滅是來自氣候的大轉變,人類根本毫無招架之力,拯救的是人已經預測到了這一天會來到,所以世界強國早就秘密地著手進行「自救」行動--造方舟,但不再是用木頭,而是尖端科技的產物,可是能夠進入方舟的不是一般人,而是世界的富豪、國家元首等擁有身份地位的人,這部電影值得看的地方應該只有天災這一部份的反思吧。現在世界的氣候一直在轉變中,已經不是過去可以理解的範圍了,下雨,瞬間雨量超乎想像。過去不曾因為下雨而淹水的地方,現在也已經開始會淹水了,所以老實說,這世界應該已經沒有一個真正安全的地方,因為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氣候在下一步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這不是在製造緊張,或是恐慌,而是希望讓我們認真去思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電影這樣演,就當作是娛樂,在很有閒的時候看一下。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會昭告天下,說哪一天世界會毀滅,最近的一天應該是今年的五月21日吧,這應該是目前最新的日期。他們怎麼推算出來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我們應該有足夠成熟的信仰,去判斷這種言論的真實與否。我認為會有這種想法,有很大的原因來自於對天國、上帝主權要實現或是耶穌再來的偏差理解。在初代教會的門徒們其實也一直在期待著耶穌再來,這也是他們很積極傳福音的一個因素之一,因為他們原本認為那日子就要來到,可是漸漸他們發現根本無法真的知道耶穌何時再來,就連使徒保羅也是這樣,如果我們讀他的書信,就會知道他的書信在前期跟後期,對於耶穌再來的觀點也有改變。


因此,到底我們應該要怎麼去理解天國呢?當耶穌也在要求我們要去宣講上帝主權要實現的好消息時,是會實現什麼呢?那耶穌又會在什麼時候來到呢?


在神學的思考上,有一句詞是這樣說的:「我們現在是處在already but not yet的時期」,這說起來有些抽象,簡單說就是處在耶穌來跟再來之間,但也可以說天國已經實現,可是也在盼望再來的日子,既然再來的日子不是我們可以管轄的範圍,那我們就應該在「天國」上努力,在《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這本書,作者說在他所接觸的神父,或是在台灣奉獻一生的神父身上,看見了天國的秘密,原來那就是無私地奉獻及包容一切的愛,耶穌說:「做在最微小的人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曾有人接待出外人,卻無意中接待了天使」,當有人一直在思考漫無天際的日子的時候,已經有人在我們的生活裡面體現了天國在我們中間。


耶穌已經來到,只是有時我們看不見,或忽略了,上帝主權的實現不是一種等待的時機,而是親自參與的過程。耶穌從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說你們要等待這一天來到,而是告訴他的門徒、他呼召的人,去「傳揚」上帝國的福音。怎麼傳呢?我想這應該是傳福音中唯一一件不需要訓練的事,就是「愛上帝、愛鄰舍、彼此相愛」。這不是什麼豐功偉業,就像「少一道菜、多一分愛」,這份愛就會傳到玻利維亞的某一個孩子身上,那有可能就是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