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到那裡/Mingku陳彥龍傳道

小時候的數學題目,常常都會遇到問說:「從甲地到乙地,如果有20棵行道樹,每棵樹的距離是多少,那從甲到乙總共有多遠?」稍微慢一點的方法,就是在計算紙上畫出20棵樹,然後慢慢去算全部的距離。但每一題都這樣算,可能考試時間到了,就只算好兩三題吧。至於有什麼快速的算法,那就留給大家自己來想了。


為什麼我會對於這個「從這裡到那裡」那麼感興趣呢?這是因為這禮拜在我們教會開北二區的區會,過程中有牧師跟長老都分享了同樣的經驗,他們都去參加了一個講座,裡面就有一個講題是這個題目:「from here to there」。我覺得這很有意思,為什麼要從這裡到那裡呢?小的時候都有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是個非常注意孩子成長的媽媽,她覺得孩子在書院裡面讀書很重要,可是住家所在的環境也很重要,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才會有「三遷」。因為每到一個地方,都發現當地的環境或是同儕,會造成孟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好的影響,就搬遷了三次。後來就有人引用這個故事來比喻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這是孟母「從這裡到那裡」的原因。


自己家裡也搬家了幾次,如果從我有記憶來算的話,從台北市的北邊士林天母一帶搬到師大公館附近,好像也不是因為環境有什麼不好。當時的士林天母算是外圍地區,以環境來說,除了交通,應該比市區好太多了;但就只是因為上課太遠了,從那邊到南門國中上課,要換兩班車,每天大概五點半就要預備出門了,所以就舉家搬到連走路都可以到的地方。不過也因為這樣,這一搬,就搬進了上帝國的大家庭裡。因為我們先搬到原本住這附近的阿姨家一起擠,就在母會隔壁隔壁棟的大廈,那時阿姨已經信主了,所以我們也開始去教會。


搬到離教會近的好處,就是有事沒事都往教會跑,要出去就先約在教會見面,要讀書,就去教會讀書,不管怎樣,那邊就變成大家聚集跟成長的地方。用信仰的角度來看,都要感謝上帝,把我們家從那裡搬遷到這裡,一直到現在,即便家裡也已經搬離原本住的地方,但媽媽姊姊們還是很穩定在教會服事,參與教會許多的事工。


上帝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故鄉、親族,和你父親的家,到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創世記十二1)這時亞伯蘭75歲,就帶著妻子莎萊、姪兒羅得,以及他們在哈蘭擁有的財物和所有的奴隸向迦南出發,然後上帝又向他顯現說:「我要把這片土地賜給你的後代」(創世記十二7a)。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故事,也是以色列族長史的起源,這事件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上帝給與亞伯蘭的應許:「我要使你多子多孫;他們要形成大國。我要賜福給你,使你大有名望;這樣,人要因你蒙福」(創世記十二2)這是關乎給所有人的,不只是以色列人,這群被稱為選民的族群,是做為一個代表,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信仰的起起落落,但也看見上帝深且廣闊的恩典與憐憫。


另一點讓這事件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亞伯蘭聽到上帝的指示後,義無反顧地帶著家裡所有的一切,往一個未知的地方前去。上帝只有說到我向你指示的地方,並沒有講明在哪裡,而他或許有些考慮,但經文告訴我們,他遵照上帝指示馬上動身,直到他們到達迦南地區一帶,上帝才再次向他顯現,告訴他,就是這個地方,亞伯蘭還沒看見就「相信」,從這裡到那裡。


這個星期我回到我的母會講道,起因是因為我在讀神學院的時候,母會有為我讀神學院三年的學雜費奉獻,讓我不用擔心學費的問題,然後也請我在封牧之前,每一年都可以回到母會講道,分享每一個階段的學習與生活。常常聽到有人會拿耶穌講的一句話「先知在本族本鄉是不受歡迎的」來開玩笑,不過我覺得應該要說:「先知在本族本鄉是倍受祝福與疼愛的。」回母會講道其實壓力很大,不單單是要站講台那種對上帝話語的敬畏與戰兢,而是要面對看著你長大的信仰前輩或是一起長大的好朋友。這次回去自己有很深的感受,比前兩次回去都還要深刻。站在講台上,講著預備的經文,口裡說著每一句準備好的講章,可是當我的眼神掃過台下每一位無論是長輩、同年紀的夥伴,還是後來我認識的會友,我的心卻越來越激動。我在心裡深深地感謝上帝,讓我可以在這裡長大,我的求學過程並沒有很順利或是最優秀,可是在信仰的路上,卻有許許多多人的陪伴與鼓勵,也接受了很多的裝備。


那天晚上,有學姊跟我說:「我很羨慕你有母會,那就像母親一樣溫暖地陪你,看著你離開,卻永遠歡迎你回家。」在台上幾乎已經哽咽了,因為過去這兩年來,教會面臨了很大的傷害,有人離開、有人很受傷,外面更有不好的說詞,那段時間雖然我在讀書,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那種撕裂的傷痛,我真的真的很難過。星期天在講道的最後,我說到盼望大家一起「手牽手」,可是我講不下去了,我的腦海中浮現出所有人牽起彼此的手的畫面,我看見耶穌在前面帶頭,我流下眼淚。


「從這裡到那裡」是這裡比較差嗎?不是,是因為那裡比較好,而且是更好。因為我相信「上帝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們。在上帝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祂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