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循環

本主日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祝福每一位母親、父代母職、隔代教養或是主要照顧者「母親節快樂」。對許多陪伴孩子成長的人來說,除了孩子健康的問題以外,讓人感到麻煩的就是如何教育他們。過去,無論是父母、學校老師或者跟著師傅學習的學徒,往往經歷的是一種打罵教育。現代的教育理念就有所不同,是所謂「愛的教育」。不過,若沒有了解「愛的教育」的本質,造成的結果就是從「不管教」到「無法管教」,這就是所謂的寵壞孩子。其實,愛的教育的本質是注重孩子的人格發展,每一個孩子有他的特質與能力,怎麼透過引導的方式,而不是強壓的方式,讓孩子發揮他的興趣與專長,並著重於孩子的品格教育,讓他們可以有好的人格在社會上生活。因此,愛的教育反對用侮辱、或貼標籤的方式,這讓孩子無法得到認同,最終人格扭曲,更無法感受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愛。

從信仰來看,上帝對我們的管教就不是這樣,上帝是愛。即使信仰告訴我們人有罪,卻不是要侮辱我們的人格,更不是要貼標籤,好像永遠都無法除去罪人的標籤。反倒是,就如約壹4:10所說的,上帝差遣祂的獨生兒子耶穌,為我們的罪成為挽回祭。因此,即使我們有罪,這樣的標籤早在我們還沒信主的時候,就透過耶穌的犧牲而被去除,確定了上帝就是愛。

因此,我們相信了上帝,我們就能承接這樣犧牲的愛,最終成為上帝的兒女。(約壹5:1)而這樣的愛必須不斷的循環,因此,約壹4:20,提醒教會的兄姊說「若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或姊妹,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約壹4:20)當我們體會上帝是愛,那麼我們自然就會說「我愛上帝。」這裡卻提醒若在教會群體中,不愛那看得見的兄姊,就談不上愛「看不見的上帝」。在約翰壹書中,提到教會中有人在傳不一樣的福音,導致教會有一些紛爭。因此,在這才會強調要愛教會的兄姊。就如同約壹5:2,又將愛上帝和遵守祂的命令連結在一起,就如同〈新的誡命〉一樣,而愛上帝就是要愛上帝的兒女,也就是教會群體中的兄姊。

若我們因感受到上帝的愛,而愛上帝,更將這個愛傳遞到兄姊身上,讓他們感受到被愛,不只我們的愛,更是上帝的愛,那麼將會形成一個愛的循環。就如前面所提到「愛的教育」的目的,其實是一種傳達「愛」的行動。或許,有些人誤會了「愛的教育」是不打、不罵,不過,有些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卻經常用所謂的「情緒勒索」,讓孩子乖乖就範。譬如告訴孩子說「你若不這樣做,就是不愛爸媽」「爸媽已經付出那麼多的愛了,你為什麼不聽話一點呢?」這樣情緒勒索的話,所傳達的不是「愛」,而是一種「威脅」。因此,「愛的教育」是用心思去思考,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愛,並透過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學習到怎麼去愛人,這樣才能在家庭中形成愛的循環,讓愛持續不斷地傳遞下去。在教會也是如此,我們彼此相愛,是因著上帝是愛,讓我們願意將這份愛傳遞下去,在教會中有一個愛的循環,讓所有人感受到上帝的愛。

在衛理公會的洗禮誓約中,強調受洗之後,生命就與上帝有所連結。而在洗禮之後,藉著有一個「入會禮」,也就是教會兄姊彼此立約,成為一個實現信仰的群體,是一個屬靈的大家庭,在其中彼此相愛。其實,洗禮本身就不是個人信主的事,而是加入一個信仰群體,在彼此相愛中勝過世上所有的邪惡以及試探。當我們用愛去愛教會、愛團契,愛周遭的每一個人,其實這就是在生活中敬拜上帝的一種方式。上帝的愛是一種犧牲的愛,彼此相愛也是,愛是不尋求自己的益處,而是盼望被愛的人得著益處,其中最大的益處就是感受到上帝的愛,並且繼續用相同的愛去愛人,這讓信仰群體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愛的循環。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