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帝建立正確關係

在3/10週報的「牧師專欄」中,我分享了〈神蹟的可能性〉這篇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證明上帝必然介入我們的生命中,讓我們得著豐盛,讓我們生活得著轉變,也讓我們生命充滿許多超越理性、經驗的『可能性』。」在文章中,透過約翰福音的第一個神蹟「將水變成酒」提醒每個倚靠上帝的人都應該經驗到上帝的神蹟。

不過,在福音書中,人們對耶穌行神蹟的反應並不一定全然是正面的,反倒是常常帶來負面的效應。就如同週日成人主日學「約翰福音查經班」中,上週所查考的約翰福音第五章,是許多人熟悉的故事,也就是耶穌在畢士大池醫治已經生病38年之久的人。在耶穌醫治他之後,這個人拿著褥子的動作,卻引起一些猶太人的不滿,因為他這樣做違反了猶太人認為不可在安息日工作的規定。

在這個神蹟故事中,那個生病的人很明顯身體上有一些不方便,導致他在畢士大池等很久,每次池水攪動時,他不可能是第一個跳下去的。因此,即使他因著畢士大池而有受到醫治的盼望,最終落入不斷失望的循環之中。耶穌與這人相遇之後,很明顯的這個人不知道耶穌是誰,更不會曉得祂能夠行神蹟。然而,當耶穌命令他「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約5:8)他就順服耶穌,最終得著醫治。

一般來說,即使不是自己得著醫治,看到他人得著醫治,必然也會感到驚奇且為這人高興。然而,在醫治神蹟中,耶穌的命令成為猶太人生氣的原因。他們看到那個人拿著褥子在行走的時候,認為這樣就是在安息日工作,就質疑這個人違反安息日的規定。事實是,這個人是按照耶穌的命令去做,最後猶太人的矛頭就轉向耶穌,他們決定開始迫害耶穌。

在這個神蹟故事中,必須探討的是,當猶太人將焦點放在安息日的規定時,耶穌對人的關懷是在於這個人是否身心靈都健全。有時,我們會認為耶穌只要在安息日當天,等日落的時候再行醫治的神蹟就不會違反規定,就不會帶來猶太人的迫害。有時,我們太客觀去看一件事,卻忽略了一個人的需要。這個人生病很久,而且在畢士大池等待醫治的時間也不短。對於長久渴望被醫治的人來說,再等一刻鐘都會嫌太久,因為這人不是我們,才能夠那麼輕鬆說出再等一下下也沒關係這樣的話。

然而,上帝和耶穌就不是如此,他們關心人的生命,是一刻鐘也不休息的。就如耶穌對猶太人說「我父親一直在工作,我也該照樣工作。」(約5:17)也就是耶穌和上帝一樣,祂關心人的生命問題是永不休止的。不過,耶穌所說的話,卻讓猶太人更生氣,因為,他們不知道或不相信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當耶穌提到祂和上帝有同等的地位時,猶太人認為這是褻瀆上帝的,因此,他們開始想辦法要殺害耶穌。

耶穌和猶太人的衝突,並不是耶穌挑戰了安息日的規定,而是對於信仰的理解。就如同,基督徒遵行了許多的信仰教導或規定,目的不是捍衛所謂的「正確」的立場,而是幫助自己和他人與上帝建立一個正確的關係。當我們堅持自己的「立場」,卻忽略這樣的思維,往往就會拿信仰教導與規定來迫害他人,甚至阻斷人與上帝的關係。就如同,過去在「同志議題」上,許多人為了維護自己的「立場」,卻忽略了上帝關心每個人與祂的關係。無論支持或不支持同志的基督徒,關心的只是自己「對」的立場,卻讓對方或他人在此議題受傷,最後,有些人跌倒,有些人離開教會,甚至開始對教會產生厭惡感,從此不願意踏入教會一步。

若我們知道,所有的信仰教導與規定,都只是盼望我們能夠與上帝建立正確關係。那麼,我們內心所關心的,就不是自己或他人是否違反教導或規定,也不是維護自己所謂的「正確」的立場;而是會思考,怎麼把自己或他人帶到上帝面前,讓自己或他人在身心靈上得著醫治,與上帝有正確且親密的關係。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