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謙卑中感受到上帝的臨在

在兩週前的週報《牧師專欄》中,有提到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共同著作的《當我們同在一起~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這本書。其中,在第一章談論〈在教會與機構中應有的靈性態度〉。一開始,就提到了在《聖本篤會規》序言以及第四章中,都提到基督徒團體的靈性基礎是「謙卑」。對基督徒來說,謙卑意味著是在生活中謙卑地傾聽上帝的話、耶穌的話,並以此為生活。不過,這章也提醒,上帝的話不只是透過傾聽聖經來了解,也透過傾聽人內心的渴望來辨識。教會牧者、長老等教會的屬靈領導者,若忽略人內心需要的渴望,便無法意識到每個人內心對於上帝的渴望,這樣就會失去對福音的熱情,就無法激起信徒對信仰的獻身與熱情。

在第一章中,強調教會群體要「甦醒與行動」,也就是要打開雙眼看見人們的急難與需求,並且察覺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回應人們的需求。而教會群體要「熱愛生命,享受美好歲月」,這不是陶醉在享樂與安逸或掩飾生活能力的不足。所謂的「熱愛生命」是要我們珍視生活,專注當下,並且能夠實踐出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活在信實與共好的人際關係之中。因此,在團體之中,並不會否認彼此之間的衝突,而是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正面或負面的生命經驗,藉由信仰的力量,與他人合作,勇於面對衝突、挑戰,克服生命的困境,才能共享生命的平安與喜悅。

其中,維繫團體和諧關係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注意談話方式。在教會群體中,要注意說話的方式不要變成互相「說閒話」。說話應該出於關心,出於彼此扶持、鼓勵人,帶給人希望與溫暖,這樣才能在言語之中經驗到聖靈的同在。特別有些牧者或者長老在傳講信息之中,常常讓人感到「罪惡感」,而不是讓人感到內心火熱,就必須自省自己是否想要掩飾自己內心的黑暗面。這本書提醒,寧可承認自己內心的黑暗面,才可以得著醫治的機會,且在服事中才能突破自己弱點的局限。因此,「靜默」是很重要的事,因為只有放下發牢騷、講閒話、責備人的心,才能夠真正聽見上帝要對我們說的話。透過靈修,讓我們有「寬廣的心」,不再任意評斷他人,開放自己,接納所有人。

而這一章,最重要的是談到「謙卑與接納」,在《聖本篤會規》中,特別將「謙卑」分成12種方式來與上帝相遇並且經驗上帝。第一種,「經驗上帝的臨在」,就是嚴肅看待上帝時時臨在,並無時無刻想到;第二種,經驗上帝的方式就是「去除自我中心」,並不是捨棄自我,反倒是期待找到上帝按照祂的形象所造的「真實的自己」。一個人要放下自我中心,便要先誠實接納只要是人,都有「自我中心」的軟弱,並且求上帝轉化我們,這也是人必須謙卑的原因;第三種,謙卑意味著對上帝的愛表現順服。必須注意到的是,這並不是上對下的絕對順服,而是一種感受到上帝的愛而願意順服,而上帝也會透過我們的良心、情緒和理性與我們對話;第四種,一個謙卑的人面對困境時不會一昧地抗拒與逃避,會視為上帝給我們的挑戰;第五種,經驗上帝的方式,就是坦承自己的想法,才能經驗到上帝的慈愛和憐憫;第六種,只有接納自己的生命,才能打開自己、面對上帝;第七種,經驗自己的渺小與弱點,才那接納上帝的恩惠。

第八種,必須接納教會群體中的不完美,並且在團體中經驗上帝,與上帝一起重塑教會群體。這也可以應用在個人、團體與社會,謙卑地承認自己的真實情況,即使在不好的情況也不掩飾。在情緒之中,與上帝對話,並一起轉化這些負面情緒。第九種,透過靜默,來了解上帝對教會群體的旨意。第十種,「不大聲笑」,不是指不能幽默或真心地大笑,而是「取笑他人、輕視他人」的大笑。第十一種,「謹慎小心地說話」,不高談闊論地表現自己,而是真心誠意地說話,說出可以幫助人抬頭挺胸的話。第十二種,經驗上帝就是透過我們身體姿態與肢體語言,不散發出傲慢的態度而顯露出謙卑,就能經驗上帝的臨在。這十二條謙卑的目標就是「上帝那完全且可以驅走所有恐懼的愛」。謙卑是要讓我們走進內在的喜樂與愛。

任何信仰團體都必須透過「謙卑」來看見自己的黑暗面,所以,更迫切的屬靈任務是,必須謙卑地檢視自己的陰暗面,並學習與陰暗面和好。屬靈生活的危險,往往是自以為自己是屬靈的,與上帝有很好的親密關係,卻忽略了自己的黑暗面。最終,自己的生命不斷呈現出違背上帝話語而不自知的狀態。只有「謙卑」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軟弱,最終,找出那上帝創造人時「真實的自我」,讓自己與信仰群體都可以在謙卑中感受到上帝的臨在。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