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萬聖節

近幾年來,每到十月份的時候,若去大賣場,譬如Costco、家樂福...等等,就會看到許多角色扮演的物品,原來,這些都是因應10月31日的萬聖節所賣的商品。過去,「萬聖節」頂多只是在新聞媒體上出現的節日,常常看到西方孩子在萬聖節的時候,去到商家或別人家裡按門鈴,並且對大人說出「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的話就搗蛋!」),店員或主人就會拿出糖果、巧克力或小禮物給孩子。曾幾何時,這樣的畫面也出現在台灣生活的我們,不僅僅是孩子在玩,幼兒園、國小、國中在學校無論是課堂上或私下都會有類似的活動,而在坊間,也有許多為了年輕人所設計的萬聖節party。

許多人對於「萬聖節」的起源,都直接連結與基督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有關。有許多基督徒反對這樣的連結,因為「萬聖節」根本如同台灣習俗農曆七月的鬼月,都跟鬼魂、靈界有關。確實,這幾天,在網路上就不斷傳了一張台灣天主教「教區禮儀委員會」提供的〈有關萬聖節注意事項〉,來教導天主教徒(或基督徒)正確地面對「萬聖節」。

從天主教所提供的這個「注意事項」的內容來看,「萬聖節」的起源確實與天主教會的「諸聖節」(每年11/1)以及「追思已亡節」(每年11/2)有關。古時,愛爾蘭人有一個習俗就是在每年10/31以及11/1間,去世的亡靈會回來,所以必須穿上奇裝異服,遊行來驅鬼。天主教會移風易俗,在公元九世紀到十世紀之間,開始利用每年11/1來紀念已經死去,按他們生前所行而被冊封的聖人,接續隔天,也就是11/2追思所有死去的人,並為他們祈禱。甚至,當時的歐洲,有為死去的人佈施糖果的習慣,接受著必須答應為死去的人禱告作為回報,最後就發展出孩子到各家索取「萬聖節」糖果的習慣。

那麼,基督徒該怎麼面對「萬聖節」這樣的活動呢?我認為,我們應該用兩種層面來看「萬聖節」。第一,既然這個節日與「諸聖節」以及「追思已亡節」有關,雖然天主教比較重視這兩個節日,同為基督徒的基督新教徒,仍不應該輕忽這兩個節日。被冊封為「聖人」的人,通常都是因為他們在世上的言行有美好的見證,或者是堅持信仰而成為殉道者的人,紀念他們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自己的生命,如何堅定地信靠上帝,遵守信仰的教導。天主教的「追思已亡節」會為死去的人禱告,讓他可以上天堂。而基督新教並不強調替死人禱告,但透過這個節日,讓我們去追思死去的親人、朋友,更能反駁過去台灣人對基督教的印象就是「死無人哭」的宗教。

第二,面對近幾年來「萬聖節」的盛行,我們必須清楚知道這又是一個資本主義下的商業行為。商人透過推廣「萬聖節」好推銷商品。不過,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鄙視這個節日,就好像每年十二月的「聖誕節」,也已經被商人操作為「耶誕節」,並藉此大發利市。對於家中有小朋友或學生的人,必能感受到當前若想要拒絕「萬聖節」的活動,孩子們必然同時承受同儕壓力以及父母的壓力,也讓他們的童年或學生生活蒙上一層陰影。因此,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應該更寬廣地看待「萬聖節」。一方面,讓孩子有一個與同儕互動的回憶,支持或不反對他們參與這些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趁機教導「萬聖節」與「諸聖節」、「追思已亡節」的連結以及意義。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因此害怕鬼魂的攪擾,就如同在〈有關萬聖節注意事項〉中,最後所提到的「要善用生命,並栽培孩子良心,留心天主(上帝)的審判,且不要疑神疑鬼」。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