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神益人

《當我們同在一起~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是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合著的一本書,七星中會北二區區會指定閱讀此書並在區會讀書分享。在前言的部分,提到了吳信如老師研究了古倫神父出身的聖本篤修道院的《聖本篤會規》與加爾文宗的神學信仰相當一致。古倫神父也肯定這點,在書中提到《聖本篤會規》與基督教信仰傳統兩個重要的信仰支柱~「榮神益人」、「信徒皆祭司」作比較,來自新教改革宗與天主教的傳統可以彼此互補。

第一個信仰傳統「榮神益人」完全符合《聖本篤會規》中一再提醒「以便我們可以在所有事上榮耀上帝」,以及本篤修會的格言「祈禱與工作」,無論是敬拜或工作都要彰顯上帝的榮耀。在愈來愈講求個人主義的現代來說,這樣的傳統確實受到挑戰。與其說「個人主義」與「榮神益人」這樣的觀念有所違背,倒不如說,當一個人在強調「個人」的主體性時,期待自己所展現的樣貌才是更值得探討的。從「榮神益人」或《聖本篤會規》來看,一個人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榮耀上帝並且能夠讓別人得著益處,如果這是個人所追求的理想或所認同的信仰思想,這並不會讓人失去個人的主體性;不過,現代人所強調的「個體性」,往往只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成就並證明自己的能力。

加爾文認為「萬民皆祭司」是「每個信徒都應該成為幫助他人認識上帝、敬拜上帝的媒介。」馬丁路德則是認為「在教會敬拜禮儀上,讓信徒有參與的份,而不是神職人員的專利,也讓信徒有自我靈修、明白上帝話語的機會,並且可以直接向上帝傾訴內心的話語。」從這兩人的觀念來看,「萬民皆祭司」強調的是每個信徒都有「祭司」的職分,而不是身份。「祭司」的職分是成為人和上帝溝通的媒介,也包含自己成為自己與上帝的溝通媒介,也就是藉著自我靈修、禱告等等直接與上帝對話。這符合了本篤靈修的內在面向「修士必須先認識自己,然後在自己內心找到上主所在之處的上帝國,然後才能夠在世上透過我們的信仰建立上帝國。」這與改革宗傳統的「萬民皆祭司」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必須先尋求上帝、經驗到上帝,在內心中有一個神聖之處~上帝國,才能傳揚上帝國的福音。

當我有機會與年輕傳道人分享時,我常常告訴他們「想要牧養一間教會,就必須牧養自己。」因為只有自己經驗到上帝,才能用這個經驗去牧養教會兄姊。在許多傳道人在牧養教會出現問題的例子中,有時就會看到某些牧者只顧用盡全力牧養教會,卻忘了牧養自己,讓自己的屬靈狀況是在極度不好的情況,也連帶影響自己在人際關係、在信仰教導上出現問題,或者在面對困境時出現不對的態度。不只是年輕傳道人,身為一位信徒,「萬民皆祭司」也就是每個人都有祭司的職分,特別是我們可以成為自己與上帝的溝通媒介,好讓我們可以從心中感到有上帝與我們同在的平安,並且將這份平安帶給周遭的人。教會在這個概念上,也必須小心,教會不只是辦理禮拜、團契或小組活動,更重要的是「尋求上帝」。因此,教會必須能夠成為傾聽上帝的教導與尋求上帝的旨意的地方,好讓我們用所有一切榮耀上帝、利益眾人,最終成為「預嚐上帝國」的地方。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