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信仰嗎?事奉嗎?/賴思吟

2023/5/14週報的會友園地有一篇文章,是鐵樹兄分享了對於「大型敬拜讚美」的疑惑,以及「東門教會第二場禮拜既有用華語,也有敬拜讚美,青年要求的都有了!如果扣除陪伴的爸爸媽媽們,年輕人出席人數實在少的可憐,除了嘆息,實在束手無策!」「現代基督徒在禮拜天去做禮拜是要享受敬拜的屬靈氣氛,長老教會的信徒則是帶著敬虔謙卑的使命去獻祭,敬拜上主,這種本質上的差異是無法藉著禮拜方式去跨越,更不喜歡那種情緒被操控的感覺。」等等心得分享。

看完文章,心裡有好多感觸,有些部分心有戚戚,也有些部分有不太一樣的想法,想透過回應文章,分享我的自身經歷及一些省思。鐵樹兄提到,「對於大型敬拜讚美的觀察長期以來一直的6個疑惑:
1.這是在表演,或是從心底敬拜上主?
2.只依賴敬拜讚美表演而沒有研讀聖經靈修就能親近上帝,認識上主嗎?
3.表演者是受聘人員,而非委身教會會員,表演後沒有留下來聆聽神的話語,這樣合適嗎?(有的教會是自己的信徒在擔綱)。
4.有音樂才能的人在沒有和基督耶穌建立深厚屬靈關係就進入事奉,敬拜焦點都在表演者身上而不在上主。才貌出眾表演者擺在顯眼位置以吸引更多的人參加。
5.有表演才能者可以吸引更多觀眾,牧師對他/她的道德屬靈要求就更困難,甚至沒有插手餘地。
6.信徒最終流於欣賞明星表演而非敬拜上主。」

【回應】
關於第一點,是表演還是敬拜,在我參與過的每一場音樂服事同工訓練會,一定都會提到這件事。我覺得這是每個敬拜者與上帝之間的事,而每個敬拜者跟上帝的關係,是可能隨時間因著生命經歷有所改變成長的。我自己最初參與禮拜服事,是從台語禮拜的管風琴司琴開始,當時在同工訓練會聽了許多關於worship的介紹,但管風琴對我是一個陌生的樂器,而且曾經一次在禮拜司琴時,被一位聖歌隊的姊妹拍打管風琴椅催趕我的彈奏速度,造成我很大的心理陰影,我必須說,當時每一次的管風琴服事,準備期間的壓力指數是爆表的,而禮拜當中我的眼光只有我的樂譜,從坐到琴椅上開始,直到彈完最後一個音,我完全無法注意彈奏以外的任何事情,當然也不可能有心思聽講道。

多年後,程牧師在東門創立了華語禮拜,我成為敬拜團的一員,並且在一個月內服事了三週,因著不當練習造成手部肌肉受傷。當時在一場外聘牧師的同工訓練會中發生一些事,勾起我管風琴司琴的陰影,在那之後我決定去其他教會。後來有大約三年的時間,我在另一間長老教會參與華語禮拜,在那裡我沒有參與服事,僅僅當一位會眾。

以前東門只有台語禮拜,我的台語不好,講道內容不能完全明白,台語詩歌的歌詞不看拼音很多不會念,星期日參加禮拜,對我而言,是一個在教會裡敬拜上帝、聽牧師解說聖經歷史(還要向坐在身旁的奶奶或爸爸,請教聽不懂的單字順便學台語),神聖隆重莊嚴的儀式。並且因管風琴服事帶給我過重的心理負擔,我感覺到的,是像馬大一樣滿滿的重擔。但是恩典的上帝帶我去另一間教會,讓我拋開所有服事,體驗了像馬利亞一樣單單的親近耶穌。在那裡的華語禮拜,好多次我在牧師的講道或詩歌歌詞中,因著回想到自己過往生命裡那些天父的慈愛或是自己的不堪而淚水模糊了雙眼,我第一次感受到父神離我如此近。禮拜中的領受與我平日生活中經歷的,終於有了緊密深刻的交集,不再是兩條平行線,這樣的感受讓我每個星期日,是充滿期待要去禮拜(不是應該要做禮拜,是想要渴望做禮拜),並且在離開教會的路上,甚至延伸至平常每一天,會想從經文中更多認識真理,想播放詩歌在音樂歌詞中回想天父同在的過往、數算神的恩典。不論難過或開心時,常常哼唱華語詩歌,表達對天父的思念或感恩。

後來上帝帶我回東門,重新回到敬拜團。雖然我不擅長流行音樂的即興伴奏,要花較多時間準備,但因過去三年在另一間教會的經歷,我開始能在音樂服事中,將目光注視在歌詞,而不再只有音符,並且可以在禮拜中聽牧師講道,不需要用講道時間緊盯還沒彈的樂譜了。因為我知道天父若悅納我的敬拜,絕對不會是因著我一個音都沒彈錯。大學時想回應神的愛,接受了東門管風琴司琴訓練的我,在後來的服事過程經歷不少委屈。我感謝天父引領我到其他教會,使我心裡的傷得醫治。從前管風琴司琴是一個人的服事,現在在敬拜團裡,是一群人的服事。我感謝每一位同工對我各種不成熟與不足的包容,給我機會學習在愛中和弟兄姊妹一起服事敬拜上主。

關於原文第二三四點,非基督徒參與音樂服事的議題,過去我也疑惑過,但是聽聞有專業音樂人才,因著節期受邀演奏而信主,我開始想,邀請未讀過聖經的非基督徒走進教會,或許是一種傳福音的方式?

關於第五點,「有表演才能者可以吸引更多觀眾,牧師對音樂表演才能者的道德屬靈要求就更困難,甚至沒有插手餘地。」仔細想想,會友對於德高望重的牧者,或牧者對於在教會多年的會友或長執,好像也存在類似的無奈現象。

關於第六點,讓我想起一位牧者說過的一段比喻:「日蝕」,是月球位於太陽前方,造成部分或全部的太陽光線被月球遮住,因此部分或全部的太陽消失了。若我們在教會中有特定牧者的光環太強烈,遮蓋了敬拜中最重要的上帝,可能就是一種「神蝕」。我想,人的部分不是只有「音樂表演才能者」可能造成會眾目光錯誤,當一位牧者的明星光環太強烈,也可能出現會眾因為牧師慕名而來教會,在牧者離開教會後跟著離開教會等狀況。而音樂的部分,也不是只有華語敬拜讚美,可能有像大型明星演唱會,流於表演而不是敬拜的危險,台語禮拜的機械管風琴,也可能變成音樂人朝聖的樂器,這或許是我們每一位信徒可以自我省思的事情。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以弗所書四章4-6節)對於不同間教會、不同派別、不同敬拜方式,我知道一直都有很多爭論,但既然我們敬拜的對象是天父上帝,悅納與否的主權就在上主。我在想,或許不同風格或重心,若沒有扭曲聖經的教導,都可能對不同人或不同生命階段的靈命有所助益,就像上帝創造人的五根手指長短不一,在生活中各有其用處,要彈奏一首樂曲也不是單靠一根手指而是靠不同指頭共同完成那樣?華語敬拜讚美的方式,確實曾在我的生命經驗裡,對靈性有很真實的餵養。

感謝鐵樹兄的這篇文章,給我一個省思交流的機會。也感謝東門教會提供多元的敬拜方式,沒有因為人數不多而停止華語禮拜。今年復活節的聯合禮拜,融合原民堂的敬拜讚美,在莊嚴的禮拜中多了一份生氣活力,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結語】
最後想分享三個目前我在信仰中的體悟:
(I)不同語言能觸及到心裡多深的地方,對我而言有很大的差異。同樣的講道內容或詩歌,從台語改成華語,對於日常生活不常使用台語的我來說,像是從穿著厚厚的鞋子,到脫掉只剩薄薄的襪子,那種被觸碰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以賽亞書二十九章13節)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 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翰福音四章23-24節)我感謝程牧師在東門創立了華語禮拜,讓我能從理智上的敬拜,經驗到靈裡敬拜的感動。

(II)表演或敬拜,關乎一個人在禮拜中的焦點是否在上帝。一場禮拜,上主是否同在其中,應該比參與會眾人數多寡重要。敬拜服事者可以時常省思,自己是否在服事中注目在上帝(敬拜)還是在人(表演);會眾也可以省思,自己是否把禮拜程序當成表演節目,只參與其中的講道或只參與敬拜讚美、是否依據講道服事者是誰決定是否參與...等等。

(III)基督信仰,不同於其他「有事才去找,沒事沒來往」的宗教,我們與父神是一種「關係」。除了每週日齊聚教會做禮拜是敬拜,其他時間其他地方,都可以敬拜神與神維持關係。因著華語敬拜讚美形式的禮拜,讓我深刻經歷到,我們的天父,不是一位只存在於教會裡或聖經文字裡的神,祂是真真實實存在我的生命中,(即便在我年幼還不那麼認識祂的生命中,回頭看都有祂的同在和滿滿的恩典!),祂是一位無所不在、從不撇棄我的,慈愛的信實的神!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