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上帝的盼望(靈修筆記)

經歷了三年的疫情,終於在病毒流感化的趨勢下,漸漸地緩和了。在這期間,許多人隨著疫情的波動,有時候充滿盼望,有時候卻跌入谷底。疫情除了讓我們看到病毒的可怕以外,也讓我們對生命有不同的思維。過去,我們若相信科學、醫學,可能不會相信一個小小的病毒,讓世界大亂,也讓人更覺得生命的脆弱。不只疫情的影響,包括戰爭、地震都帶給人有不少負面的影響。有時候,我們會很宿命地說,人的生命就是如此,就是經歷這些大大小小的災難,直到死前都無法避免。

真的是如此嗎?人生真的那麼沒有盼望嗎?當許多猶太人經歷過德國納粹的大屠殺,當時,最有名的集中營叫做奧斯威辛集中營,有很多人在此遭到毒氣殺害。因此,有許多猶太神學家開始消極地說「如何在奧斯威辛毒氣事件之後談論上帝?」大屠殺倖存者和諾貝爾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認為「上帝死於奧許維茲」。無論如何,在這樣重大事件之後,許多人認為上帝已經死了,即使上帝存在,如何再談論上帝,如何看待祂容許這麼殘忍的事件發生呢?然而,神學家莫特曼卻突破了好像再也沒有改變機會的宿命論,提出了一個新的思維「怎麼能夠在奧斯維辛事件之後,還不談論上帝?」最終,莫特曼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神學叫做「盼望神學」。他認為基督教信仰的本質是人的盼望與上帝的應許,上帝一直應許,人則不斷盼望。

在盧雲神父所寫《祢已經哀哭變為跳舞》的第三章〈從宿命到盼望〉認為盼望並不是所謂的正面積極,也不是對於人生境遇的順逆,盼望關乎上帝。這就與莫特曼對於盼望的想法一致,當人相信上帝會一直應許,我們就會不斷有盼望。就如盧雲神父所說的「當我們生命在每次投入更多信靠之後,都獲得更新;每次信心飛躍之後,新的可能又出現在眼前。」一個充滿盼望的人,並不是能夠驅凶化吉,讓自己不遇到各種的挑戰和困難,而是在這些困境之中,抱著盼望去面對,終究會經驗上帝引領的生命。因此,一個信靠上帝的人,常常讓自己投入未知的旅程,帶著盼望讓上帝親自去帶領。一個有信心的人,願意信靠上帝,在完成自己應做的、可以做的之後,將結果完全交託給上帝。盧雲神父說「盼望意味接受未有答案的問題仍舊未有答案,未知的前景繼續未知,盼望讓你看見上帝引領的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對於基督徒來說卻是「盼望仍在,就有生命」。當耶穌告訴我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14:3)我們聽到是一個應許,一個邀請,即使面對死亡,我們仍然有盼望,因為上帝早就為我們預備好死後的住處。盼望讓我們拒絕停滯不前的宿命論,好像萬事都早已經注定好了,對於改變毫無盼望可言。上週,教會舉行全教會的小組聚會,讓疫情之後,教會可以漸漸動了起來,不再像這三年一樣,似乎毫無生氣可言。或許,我們對於教會的現況不甚滿意,但絕不能落入宿命論,好像教會完全不能改變,因為這會讓我們失去盼望。也或許,我們一直認為教會已經很好了,讓我們失去改變的動力,這會讓我們失去了盼望。也如同,我們對於現況的自己到底是滿意或是不滿意,其實這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夠繼續有盼望,願意信靠上帝的引領,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地豐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