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給上帝

當我的孩子開始升上國中之後, 開始體會放手的重要性。每個孩子都一樣,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也會質疑或挑戰父母的想法。或許,當父母的,不一定完全認同他們的想法,有時候看不慣,就想要糾正他們。不過,若我們記得自己年輕的時候,或許比現代的孩子更加聽話,卻也是經歷所謂的「叛逆」的時期,對於父母的話並不是全然接收。從現代的觀念,青少年「叛逆」是學習當「大人」的必要過程。因此,做父母的,若能夠學習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錯誤,在必要時用引導的方式,讓他們學習怎樣當一個成熟的大人,讓他們順利脫離「叛逆期」。

從小到大,我們不斷被教導,我們必須學習掌控自己的人生。盧雲神父在《祢已將哀哭變為跳舞~在時艱中尋找盼望》,書中的第二章〈從緊握到放手〉中提到「人之所以會受苦, 其中一個原由,正是相信必須緊抓自己需要的物事。」對於他來說,受苦的源頭是反倒是自己想要掌控人生,卻忘了放手,讓自己的生命交給上帝, 體驗不再掌控的經歷,這就是信心的體驗。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想要贏過別人,「放手」似乎是不可能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旦我們放手,不再與人競爭,成績可能會落後,考不到理想的學校或科系;在工作上,一旦我們放手,我們將無法贏過對手,不只是無法賺大錢,甚至一不小心就會使生活陷入困頓。因此,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中,不但不能放手,甚至必須要求自己,不斷地追求卓越,不斷地要勝過對手,在必要時不惜犧牲別人。不過,當人生遇見一些危機或艱困, 或者是年紀越來越大,許多事情開始力不從心的時候,才發現掌握自己的人生是不可能的。尤其,當我們真正意識到人終必一死,自己終將失去所有的一切。

對於盧雲神父來說,他認為那種不斷「自我催逼」,嘗試著自己解決問題的人,是一種偶像崇拜,就是透過某些事物、或某些人來滿足自己的心底的渴求。就如同,我們想要在教養孩子上得到某種的成就感,因此,我們就必須自我催逼,用自己認為對他們好的方式來教養他們。追根究底, 我們會發現那只是將孩子當作滿足自己期望的工具,那就是一種偶像崇拜的行為。當然,當我們追求事業成功、財務自由、更多的成就時,可能也會將這些當作偶像在崇拜。

盧雲神父並不是想要否定我們在世間上不應該追求或在乎某些東西或某些人。我們總是需要親情、愛情, 也必須要追求某些的成就或財富。他只是提醒,從信仰的角度,當將事物或人當作我們喜樂的源頭,反而讓自己的愁苦增加,因為喜樂的源頭是上帝,卻在錯誤的地方尋找喜樂,最終必然以痛苦收場。當我們將東西或人當作喜樂的源頭,我們為了怕失去這些,內心經常活在恐懼之中,最終讓我們失去自由。在福音書中,耶穌經常提醒人「不要害怕」,就好像耶穌復活的那天早上,天使對墳墓旁的婦女說「不要害怕」(太 28:10)只有定睛在宣告「不要害怕」的上帝,我們將漸漸拋開心中的恐懼,不再汲汲營營地將自己人生掌握在手中,讓我們生命得以得著真正的自由。

盧雲神父提醒「喜樂的不關乎歡慶與宴會、擁有房產、兒女、成績傲人。喜樂關乎內心深處的體驗~對基督的體驗。」就如復活的耶穌對彼得說「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 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 21:18)耶穌提醒一個成熟的人,意味著甘心樂意地被帶領, 甚至去不願意去的地方。許多時候, 真正的人生體驗,反而是在於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掌握自己時,我們才會轉向上帝,明白自己的人生不能沒有上帝。

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要否認過去生命所經歷的,反倒是在這些經歷上,更清楚知道「放手」的重要性。盧雲神父提到「禱告成了一種態度: 不以世界為擁有的對象,而以之為一份禮物,這禮物不斷彰顯送禮者的屬性。」在世界上,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恩典的禮物,是為了彰顯上帝對我們的愛。因此,當我們禱告的時候, 其實是一種把自己放在冒險的情況之中,完全將一切交託給上帝,讓上帝親自的引領。就如盧雲神父所說的「禱告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願意迎向那不斷出現的恩賜。」當我們想要掌握自己的生命時,就是想要讓自己的生命在一定的正軌之中,換個角度想, 就是盼望所有結果都和自己預想的一樣,卻也讓自己生命缺少一些意外的驚喜。禱告就是一種放手,放手將一切的結果交給上帝,將會迎向一個讓人驚喜的恩賜之上帝。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6